为什么越想变好,效果却越甚微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有的时候我们越希望自己在某一件事情做得更好,却越发现效果甚微呢?
比如拿每天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更新来举例吧,我目前已经大概坚持了2个多月的日更,却并没有在阅读量,点赞数,或者打赏数上有明显的提高,仿佛每日在例行公事一般,在日更群里打卡完成任务。
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懒,没时间思考,标题不够吸引人,选题有待提炼,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但在我看完学习专家Eduardo Briceno在TED的演讲后,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学习专家-Eduardo BricenoEduardo在有关《如何提高我们重视的那些事儿》(How to Get Better at the Things We Care About)演讲中提到,其实我们的行为可以大致分为两种:learning zone(学习区)和performance zone(行为区)。
如果我们能够游刃有余玩转这两个区域的话,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表现!
学习区和行为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者的对比和区别:1,从目标上来看,学习区重视提高,而行为区只是尽力表现;
2,从行动上来讲,学习区重视提高,而行为区只是执行;
3,从专注度来看,学习区会认为自己还有待提高,而行为区会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
4,从犯错角度上来讲,学习区会允许犯错,而行为区会尽量避免犯错。
这些区别就导致了两个区域的最根本差异:学习区重视提高和未来的表现,而行为区更看重现有的表现。
也就是说,如果我每天只是例行公事完成日更的话,我的行为还停留在performance zone(行为区),只有出于提高的目的,并且全身贯注在如何提高上,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在learning zone(学习区)。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习区和行为区成为一个正循环:在学习区不断反思和刻意训练,在行为区实践,再循环反复!
两者正循环 而且学习区的范围要大于行为区的范围,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提高。这时我就想起了一句中国古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学习区和行为区都同等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学习区的积累,就很难有行为区较好的表现!
除此之外,大家还需要保持一个成长型的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就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提高的,而且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表现,还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三大条件 第一,我可以提高(如:“我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第二,我想提高(如:“我想写出更好的文章!”)
第三,我知道怎么提高(如:“我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文章!”)
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我想提高写作水平,却不相信自己可以提高的话,再多的写作方法可能都不适用;
如果我想提高写作水平,也认为自己可以提高,却不知道具体方法是什么,犹如纸上谈兵;
如果我认为自己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也知道一些方法,但根本不想提高的话,一切就是空谈!
所以简单反思一下自己目前的情况,会发现自己需要在“如何提高”方面多下功夫!另外,需要多花些时间在学习区提高自己,以便在行为区有更好的表现。
如果大家觉得我的分析还蛮有道理的话,不妨先看一看Eduardo的TED演讲视频,然后思索一个自己最关注的方面,看看自己如果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结果的症结是什么,再针对性地提高,说不定会有不一般的收获哦!期待你们的反馈,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