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身边的植物——二月兰
前几天去杭州开会,住在西湖边。会议结束之后,我没有急着回家,趁机逛逛西湖。结果被一种紫色的小花所震撼了,成片地开在树荫下,如同一团紫色的烟雾,在西湖美景的映衬下,宛如仙境,这就是二月兰。其实之前就有朋友叫我介绍二月兰,但是却一直没有动笔,因为在温州,我见到得比较少,零星的可以看到一两株,并不觉得它有多美。这次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二月兰同时开放却还是第一次。当真如季羡林先生在散文《二月兰》中描述的那样“……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二月兰,图片来自网络二月兰是十字花科诸葛菜属植物诸葛菜(O. violaceus var. violaceus violaceus)。二月兰,原名为二月蓝,因为它多在二月份开蓝色小花,所以在北京它一直被叫做二月蓝,可能是后来人们对兰花的喜爱,所以又被称为二月兰。
在《中国植物志》中,二月兰的中文正式名为诸葛菜,这其实是一个误会。诸葛菜原来是指蔓菁,也是十字花科的一种植物。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三蜀之人,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
蔓菁,图片来自网络据说,当年诸葛亮当上了刘备的军事中郎將,总监军粮和税赋。由于刘备有大量兵马,相对粮草需求大。一次,诸葛亮微服出巡,见到一种菜,称为“蔓菁”,从老农口中得知此菜浑身是宝,叶子和茎都能吃,吃剩的可制成醃菜,青黄不接时,这菜可成为当家菜。诸葛亮对此菜极感兴趣,他向老农问了每亩“蔓菁”的产量及种法,便下令要士兵开荒种这菜,一方面可以补充军粮,另一方面又可用作牲畜饲料,既经济又实惠,一举两得。于是诸葛亮命土兵广种“蔓菁”,军粮充足。后世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蔓菁,又称盘菜,图片来自网络蔓菁,也叫芜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种植物芜青( Brassica rapa L.)。温州人对他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它就是温州人菜桌上常见的一样蔬菜——盘菜。蔓菁在《诗经》里称为“葑”。《诗经·鄘风·桑中》:“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是一首美丽的男女情诗,写一个年轻的男子在劳动的时候,想到了心爱的姑娘。去哪里采蔓菁啊?在卫国沐邑之东,我思念的姑娘是谁啊?美丽的姑娘孟庸。她约我于桑树林中,她邀我去上宫,她送我在淇水旁。
可是到了宋朝,诸葛菜却渐渐变成了二月兰。在高承的《事物纪原•草木花果·诸葛菜》中记载:“今所在有菜野生,类蔓菁,叶厚多歧差,小子如萝卜,腹不光泽,花四出而色紫,人谓之诸葛亮菜。”
蔓菁的花,图片来自网络蔓菁的花是黄色,有点像油菜花。而二月蓝的花是紫色,也有少量是白色。在《事物纪原》中的诸葛菜“花四出而色紫”,则明显指得就是二月蓝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原因就是蔓菁和二月蓝同属十字花科,在未开花之前,二者有点相似,就像《事物纪原》中所描述的“类蔓菁”,类就是类似,相似的意思。民间很多人分不清两种植物,以讹传讹,因此把二月蓝叫做诸葛菜。
二月兰,图片来自网络就像“薜荔”,在唐朝之前,它一直是一种香草的名称,到了宋朝之后,它就变成了桑科榕属植物“木荷”的名称了。这种各地植物在名称上的混乱在植物学上非常常见。
清朝的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也描述:“诸葛菜,北地极多,湖南间有之。初生叶如小葵,抽葶生叶如油菜,茎上叶微宽有圆齿,亦抱茎生。春初开四瓣紫花,亦有白花者。耐霜喜寒,京师二月已舒萼矣。”则确确实实指得是二月蓝了。
时至今日,连《中国植物志》也干脆把二月蓝的中文正式名定为“诸葛菜”。
盘菜生,图片来自网络但是,二月蓝实在不适合做菜,它的嫩茎叶苦味较重,要多次焯水,才能去掉苦味。而真正的诸葛菜,也就是芜菁,温州人的盘菜,经常被做成盘菜生,那真是爽口美味啊!
二月蓝在日本又叫紫金草,据说是二战期间,一个名叫山口诚太郎的日本兵,把它从南京带到了日本,为了表示对战争的忏悔,他在日本广植二月蓝,并称之为“紫金草”。
紫金草,图片来自网络2014年,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前,南京广电集团发起了“紫金草行动”。向市民发放“紫金草徽章”,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一株小小的植物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但它又何尝知道这些故事呢,只是在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肆意的开放,用自己的美丽来点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