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批判性思维助力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性群体,也是一个精神性群体。教师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怀揣着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面临的大大小小的教育现象、热点、焦点和各种各样教学思潮、观点、方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首先来自于教师独立的精神,体现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人行亦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身边的教育生态环境。我常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对于所有的他人来讲,你就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教育生态环境的好坏有赖于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行动,只有每位教师都保持独立的人格,用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进行批判性思考,那么教育生态环境才能够不断地进步。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其思维模式是阶段性进步的。
第一阶段是无知的确定性。这是一个盲目相信的阶段。刚入职的教师,往往都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认为在大学学到的书本知识是千真万确的,这个确定性来源于教师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是一种无知下的确定性。
第二阶段是有知的混乱性。这是一个相对主义阶段。走上教学岗位后,增加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性知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各种对立的学派。虽然教师的知识增加了,但是他们往往感到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无法判断出哪个说法更有道理。这就是一种相对主义。
第三阶段是批判性思维阶段。这是思维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各种不同说法之间,通过分析、取证、推理等方式,作出判断,论说出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
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然后才是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所以,是“批判性”而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 “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或心智模式。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但不求甚解。批判性思维则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所以,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阅读是教师的职业日常,如果我们只是把所读到的东西机械地转录到脑子里,这种阅读就不是批判性的。批判性阅读意味着积极主动的思考,既不抗拒作者的观点,也不是不加思考地对作者的观点加以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作者的思考,在不遗漏作者表述的细节、不曲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对所读到的东西进行理解、分析、比较、核对、质疑和反思等思考性工作,依据无争议的标准对所读到的东西进行权衡和评估,然后,再得出观点对错或作品好坏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主张使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对思维产品和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注重培养清晰性、准确性、一致性、合理性以及理性的公正、谦逊、真诚和执著等思维品质和习惯。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师必须进行强化训练的思维基本功。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当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时,每做出一次好的判断,就使我们向真理或成功迈进了一步;每做出一次坏的判断,就使我们向谬误或失败迈进了一步。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清除错觉、识破欺骗、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和做出好的判断、迈向成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