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公共汽车的选择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陌生的小康

1元钱算钱吗?

算吗?不算吗?这是一个特殊的概念。最近坐了几次公交车,发现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除了有两元的空调车(不论长短、价格统一),还有哪种按距离人工收费的公交车,从1元到5元不等。在车上往往有这样的辩论,服务人员和乘客关于是否超过1元的距离的争论,核心是的确有人想逃1元的票。

于是我在想,当下小孩辅导课动辄上百元一个小时,而钢琴、游泳等特长课更是几百元一个小时,还有就是吃饭要几十元一餐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有人逃票,逃票的钱即使每天都逃也解决不了一个人的生计问题。但是个人的信用只有一元钱不到吗?而这些逃票的人手里拿着的可是苹果手机。那么信誉和金钱该怎么看?这其实是两个问题,这些讨论第一个问题,即一个人的金钱观如何形成?

就我而言,我出生于80年代初,在我很小时,当时我对钱的概念是停留在几毛钱,几块钱就算大钱是我一年的学费,记得有一次在家门口捡到几块钱,让我觉得发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虽然后面被印证是奶奶丢的不得不交回去,但是当时口袋里放着几块钱的确让我很是满足。

后来到了初中、高中,学费已经涨至几百,以至于每次开学父母都要思虑一番如何凑齐所有的钱,这些都是我隐约了解到的。现在回想起来,当下我们所谈的理财,父母那一辈可能真的不需要,因为无财可理,基本上日子都是紧巴巴过来的。

到了大学,被攀比心理蒙蔽了眼睛,一方面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生活吃穿用度已经与以往截然不同,另一方面作为家中老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家姐保护的特别周全,很少开诚布公地告诉我家里的具体情况,因此对钱以及家里的经济状况属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所以大学期间花钱不少,至少我认为花的钱超出了当时家庭所能够附带的情况,因为学费6000元后,每个学期父母还要准备2、3000元的生活费,而生活费家姐有时候还会救济一些,因此对钱的概念仍然不是特别完整。

到目前,成家、立业后,其实对钱的使用仍然是紧紧巴巴,没有太多计划。对待钱,我现在的理念是的确想多赚一些,到达一个合适的度后,够两个女儿升学和一定的生活质量后,就应该停下来,做一些可能比较有意思或者说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在我看来,工作和想做的事情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

再回到信誉,信誉是无价之宝,只是太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也是一种短视和远见的问题,为了一元钱而丢了信誉,这其实是不值当的。但是如果更大的数字的钱,一个人会不会丢了信誉了?比如说100万、1000万。

在社会中体现为如何做人、如何做企业的问题。希望以后这些问题都不成为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