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整体养育》7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蛙读书

        第五章做有效的父母

        现象:很多父母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以为按照书里的招式,就可以养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这样的希望往往是会落空的,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按照程序生产的产品。把育儿书籍当成说明书来调控孩子的发展,是行不通的。

        理念:父母既要了解儿童的发展共性,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独特个性,只有将这两者相结合才能做更有效的父母。

        一、养育方式类型

        尽管很多父母都希望有一本养育孩子的说明书,来告诉自己怎样才能做最好的父母。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家庭的养育方式差别非常大。

        发展心理学有一个经典的养育方式类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来的。她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支持程度和控制要求程度,将养育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冷漠型或忽视型 。

      目前,大量针对这四类养育方式的研究发现:权威型养育方式结果最佳。这种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更愿意和父母吐露心声,亲子关系也因此得到了加强。研究还发现,来自权威型养育家庭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更加持之以恒,自信心水平更高,在社交和道德方面比较成熟,学业成绩也更好。

        但是在真实的生活里,不存在单一的养育方式。这四种养育方式的界限有时候不是那么分明。生活并不是按着剧本来进行的,有时候,父母的言行举止会随着孩子的反应而发生改变;而孩子的言行举止也会随着父母的反应而发生改变。

        父母和孩子是互动的关系,家庭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系统。 真实的生活不可能像研究那样提炼得非常明确。养育方式类型的研究只能给我们为人父母的实践提供一些启发和线索,千万不能照着模板去套用。到了现实生活里,还是要把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孩子的言行举止,放到当时的动态情景里面去思考。父母尽量使自己和孩子的交流通道保持打开状态,这是关键。

        二、良好匹配模型

        儿童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与此同时,儿童的发展又具有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都不一样,必定具有自己的特征和周围环境的特征。这就让我们做父母的犯了难。如果能有一个指导手册,教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该多好呀!但是,因为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生活环境的千差万别,这样的指导手册哪里也找不到呢!

        虽然我们找不到这样的指导手册,不过,发展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通用的指导原则。本节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原则,就是从良好匹配模型发展出来的。

        良好匹配模型——由心理学家托马斯(Thomas)和切斯(Chess)提出来的。 该模型指出,周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能够和孩子的特征(也就是先天气质)相吻合,二者相互作用,孩子的发展会更好。

        良好匹配模型建议,父母最好能够了解自己孩子的特征,用适合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同时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受良好匹配模型的启发,陈老师提出一个更宽泛的养育原则。这个养育原则是,父母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发展出更丰富的特征,远远超过先天气质研究所测量的几个维度,然后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积累对孩子这些特征的了解,在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和表现时,能够理解他们,因势利导,让他们的适应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的养育方式应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而不是打压或强硬地纠正,也不是怨天尤人,放任自流。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外向的孩子未来的发展会更好,因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外向,能说会道。他们在态度和言行上,也表现出更欣赏外向的孩子和外向的行为,而对内向的孩子则表现出焦虑或者消极的态度,试图纠正孩子内向的行为。

        有趣的是,我看到几个以前针对中国家庭的研究。20多年前,中国的父母还不太喜欢个性张扬的孩子,当时的父母对内向的孩子是积极支持的态度。而在那个年代,内向的孩子在学业和社会性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认为,外向是孩子成功的必备要素,他们对内向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宽容和支持了。 曾经有人做过上海四年级内向性格的小学生与其社会适应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199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内向性格的孩子与适应行为(学业能力、同伴接纳、学业成绩)呈正相关,说明这些内向性格的孩子适应性良好。然而到了1998年,这个相关系数减小了。到了2002年,内向性格的孩子却与适应行为呈负相关了,说明这些内向性格的孩子适应性不好。内向这个特征本身并没有改变,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向孩子的适应性却变了呢?因为随着价值观的改变,父母和老师对待孩子的方式是积极还是消极,直接影响了孩子的适应性。

        很多父母会说:为了孩子“好”,我要改变孩子“不好”的地方。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存在局限性。从另一个角度或者从时间的纬度来看,我们现在认为的“好”不一定是真的好,我们认为“不好”的也不一定真的不好。

        对孩子的发展来说,父母父母最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言行举止去对待孩子。针对内向孩子的研究充分说明:只要早期得到很多支持和接纳,让孩子感到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是自己的靠山,社交策略是可以慢慢学的,内向的孩子也不见得比外向的孩子差。同理,只要父母给了孩子强大的安全感,孩子的适应性也是可以慢慢发展的。

        三、做有效父母的三个要素

        目前,发展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发现了有效父母的三个要素:

        1、找到平衡点

        找到让自己和孩子都感到舒适的点,这就是平衡点。

        注意:这个平衡点并不是父母一方找到的,而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通过互相观察——我观察你对我言行的反应,你观察我对你言行的反应——不断调整才找到的。所以,这个平衡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交流和沟通

        常常跟孩子沟通,并提前告诉孩子一些违反行为规范的后果。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也更愿意心服口服地去做。

        强调:有同理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跟孩子沟通;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有时我们做好一件事,可以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3、温和、支持的养育方式

        温和、支持的养育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到父母和他们是站在一起的,可以帮助他们面对困境。

        四、灵活运用法则,避免各类育儿陷阱

        在育儿的过程中要记得随时把一些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真正理解背后的原理和来龙去脉。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这些育儿原则,才能在使用的时候做到灵活运用。

        几种常见的育儿陷阱:生搬硬套、盲目蛮干、情感缺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