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为古希腊人疯狂打call的欧洲人,怎么就突然脱粉了?3个世纪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34aa8ae5e8bdd470.png)
上一期我们聊了文艺复兴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54d81fecf3d4f6a4.jpg)
文艺复兴唤起的自我意识,引发了15至18世纪一连串的反应,就从宗教改革开始。
之前我们聊到过,基督教会跟着罗马帝国一起成长,建立了完善的圣职体制。教皇和主教们身居高位,富有而腐败。
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身卑微,并且早就警告过人们拥有财富的危险。
耶稣的教诲就记录在《圣经》里,基督教的反对者可以轻松地从这本典籍中找到批判教会的依据。那么,教会是如何避免引火烧身的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81d916f499355b6a.jpg)
简单来说,这跟中世纪老百姓的姿势水平有关——
在中世纪的欧洲,文盲率非常高,绝大部分的骑士、贵族甚至君王都不识字,甚至鄙视文化。以拉丁文书写的《圣经》,只有极少人能够阅读。
控制着知识传播的教会宣称,它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解读《圣经》的权责单位。任何利用《圣经》批评教会训示和作为的人,都会被当做异教徒绑在柱子上烧死。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ee7dda42a2145903.jpg)
16世纪的德国修士马丁·路德打破了这一局面。路德认为,人们根本不必做任何事就能得救,尤其不用对神父的指示言听计从。只要相信上帝、抱持信仰就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f471399c655df5cc.jpg)
在路德看来,基督教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宗教,罗马教廷花几个世纪建立的庞大机制根本毫无必要。
教皇理所当然地驳斥了路德对救赎的新建地和对教会的批判,而路德强烈谴责教皇作为回复:
“这人以为他是谁啊?他告诉我们,他是耶稣基督在世间的代表,但他其实是耶稣的敌人,是个反基督之道而行的人。
他过着奢华的生活,头戴三重皇冠,你来到他面前必须亲吻她的脚趾,要行动还得仆人高举过肩,而我们从《圣经》上知道,耶稣基督都是靠着两条腿行走四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d6b64a9b4b2cce0c.jpg)
《圣经》是路德心目中唯一的权威,也是他批评教会的关键。和罗马教廷决裂后,路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圣经》翻译成德语,让人人都能阅读,成为自己得救的主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1dc456b38f1dc1f3.jpg)
简单来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6265a40729560d16.jpg)
你一定很好奇,“异教徒”路德为何没有被烧死?
一方面要感谢印刷技术的发展。路德对教会的批评和谴责被印成文字,很快传遍了欧洲。结果就是,教皇的打压计划还没形成,路德已经名声大振,有了大批追随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6c44a304b7cf1eed.jpg)
另一方面,德意志王侯对路德的支持也帮他逃过一劫。
之前我们提到过,教会在德意志拥有大量土地,而且控制着主教任免,当地的王侯贵族毫无插手的余地。但是如果跟着路德走,他们便能占据教会的土地,任命领地内的主教,并停止对罗马的金钱捐输。
所以他们成为了路德的保护者,并在领地内广建路德的新教教会。王侯贵族为了扩张势力牺牲了教皇和皇帝,路德教派因此诞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845ef05bba29779a.jpg)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罗马天主教和新教相互攻讦,甚至兵戎相见。双方都视对方为反基督的敌人,唯有将其彻底消灭,真正的教会才能延续。这种认可杀人的教义引发了屠杀。
上百年的僵持和互相残杀后,双方达成了长期休兵协议。包容的观念逐渐形成,同一国家内不同派别的基督教徒也能和平共处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e9377bfe8b266387.gif)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本质上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
文艺复兴着眼于古希腊罗马的智识成就,而宗教改革则致力于回到继承罗马习性之前的基督教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b444b8e65a0870ac.jpg)
而教会保存的文献在这两项运动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所保存的古希腊罗马文献,被文艺复兴人士拿来规避它对知识的钳制;而它创作并神化的《圣经》,则被新教改革者拿来颠覆它的神学和单一性。
正所谓——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c3224b43a281409f.jpg)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欧洲人一直在回顾。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前瞻的呢?
相信进步,相信假以时日世界会变得更好,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古代人其实不相信进步这回事——人们相信的是天道循环,所有事物在青壮年时期都蓬勃焕发、朝气十足,然后自然腐朽败落。
“相信进步”这一奇特的信念,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果。当时,人们第一次超越了古希腊人。最典型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17世纪推翻地心说的日心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f095d7baf3df3bc7.jpg)
17世纪伊始,在解释宇宙方面希腊人仍是权威——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其他星球都环绕地球运行。
地球是个不纯净境域,所以地球上的东西会改变、腐朽;但天空是完美的圆形,所以是纯净、永恒不变的;天空是完美的境域,所以星球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能以完美的圆周绕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cd0bf9bf6279e8a6.jpg)
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依次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
有没有觉得,对于喜欢简单真理的希腊人来说,这个理论……有点复杂过头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f46171fc50ead186.jpg)
这个观点在17世纪被推翻了:太阳才是这个天体系统的中心。而且神级人物艾萨克·牛顿证明,它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体系,一套定律就可以解释一切。
下面,让我们隆重介绍: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除非受外力作用,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以及:
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由质量引起的相互吸引力。
让我们忽略各种复杂因素——地球本身有以直线行进的倾向,又受到跟太阳之间的引力作用,两种倾向拉锯的结果是,地球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75da7fb44b62dafd.gif)
更棒的是,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并帮我们算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cbf8e351f1cd5f38.jpg)
数学的确是科学的中心。古希腊人的直觉是对的——这个世界是简单的,它的运行规律可以用数学来表达。
不过,希腊人毕竟错了。对古典的极力尊崇就此被打破——我们不仅能追平他们,还超越了他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a258a019694f2b0f.jpg)
阶段性总结一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fd5edf09b40631b5.jpg)
此外,在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等人的推动下,科学家们建立了与中世纪神学和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科学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换句话说,科学理论是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个人意见、爱好或思辨的想象在科学中没有地位(注释1)。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bee3edb0f74443c9.jpg)
透过科学革命,人们发现自己可以借由理性思索出整个自然体系的运作,并用数学精确表达。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份理性用于人类生活,让它得到脱胎换骨的改变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507837892e91f6f5.gif)
这份以理性为尊的渴望,驱动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发挥理性,将它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
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端,声势也最为壮大。在代表知识阶层的思想家们看来,那是一个受无知和迷信宰制的世界——
教会到处兜售奇迹故事,用地狱故事恫吓人们,好让他们听话;国王声称自己奉上帝的神谕治国,质疑王权就是违反教义。
知识分子对这种迷信宰制深恶痛绝。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33cfbdceee16e5a8.jpg)
他们相信,一旦理性与教育变得普及,无知和迷信自然会消弭,人们也不会再相信神迹和君权神授之类的说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d2ff2f4aa1ec67e0.jpg)
教会不相信进步,不相信人类可以不靠上帝,光凭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因为人类本质上是邪恶的。而启蒙运动学者相信,跟着理性和科学走,未来就有进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88f1bc17d3655aa1.gif)
尽管批判迷信,批判君权神授,启蒙运动不是革命运动,甚至都不是政治性运动。
运动领导人们绝非民主主义者,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开明专制”的拥护者——如果哪个君主愿意推行他们规划的理性社会,他们绝对乐见其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f8d86f865ff18675.jpg)
不过,(跟所有人都闹翻的)让·雅克·卢梭对开明君主制不以为然,主张实行主权在民的制度。
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提出天赋人权的理论,并认为民众有权力以暴力推翻暴政。而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人民主权思想——公共意志是最高权力所在——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03a8ae09140711dd.jpg)
而卢梭参与编纂的《百科全书》,是法国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7252a197e186e42d.jpg)
它的根本不同在于,将理性运用于一切事物,让知识没有层级之分。学者们并没有如教会希望的那样从神学和上帝写起,而是按字母排序,对所有知识一视同仁。
18世纪的法国出版业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在主管审查工作的官员马勒泽布(Malesherbes)的帮助下,百科全书才逃过一劫顺利出版。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c542397e96bf46bb.jpg)
我们只须看“诺亚方舟”这一条,就能明白教会为何对《百科全书》的出版暴跳如雷,欲除之而后快:
诺亚方舟有多大呢?一定很大很大。
它必须容纳欧洲所有成双成对的动物,以及世上其他品种的动物……方舟里必须装载许多饲料,动物才能存活;两只羊不可能足够,要养活那对狮子势必得有数百只羊。
这艘船一定非常巨大,《圣经》却说只要四人就能操控。这些人想必是力大无穷、三头六臂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c0a96ffeed90d024.jpg)
这些(看起来)一本正经的问题和讨论,促使人们去思考以前不曾注意的细节,并凸显了这些故事的荒谬。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c9976d57dc709506.jpg)
而这本近代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居然是在咖啡馆里写成的!
1686年,意大利人普蔻(Francois Procope)在法国歌剧院附近开设了巴黎第一家以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为目标客户的普蔻咖啡馆(Cafe Procope)。
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就是在普蔻咖啡馆的水晶灯下 完成了这部普及常识、摧毁迷信的著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9c9e23c339dc0d3b.jpg)
咖啡馆还是开明人士的会议室——在咖啡因的刺激下,马拉、丹顿等人在此交流互动,热烈讨论政治议题,酝酿着让所有其他资产阶级革命黯然失色的法国大革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5cf0bb95f911f82f.jpg)
内部分裂后,雅各宾派成为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革命民主派。
普蔻咖啡馆给知识分子们提供了写作、讨论的场地,可以说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温床。
今天的超纲知识点
好了,这次就先聊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又到了一张图总结知识点的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875db1615ca0e8cc.jpg)
沿欧洲民主概念的进程聊完法国大革命后,我们再来完成这张图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起源于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尽管在文艺复兴上落后于意大利等国,法国在启蒙运动中却是独领风骚。
而历经330多年,启蒙运动的摇篮普蔻咖啡馆今天依旧在营业,也是全球最长寿的咖啡馆。
见到了久违的咖啡二字,是不是很亲切?机智的你不妨猜一猜,下一期我们会聊些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5423/730a2e45a6b25840.gif)
你可能还想看:
把人钉在柱子上、割包皮、人肉蜡烛、拒绝送上门的皇位……你们古代人真会玩!
禁欲了1000年,欧洲人怎么就突然开窍了?人人都在聊的文艺复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主要内容整理自《极简欧洲史》
注释1:https://baike.baidu.com/item/科学革命/212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