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五)———中庸
2019-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励金途志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项核心主张,意涵是执两用中,不偏不倚,不过亦无不及,调和折中,恰到好处。《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84436/dd35789c25ea6ee3.jpg)
《论语.雍也第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是将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来看待的。《礼记,中庸》载:“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到了宋代,“中庸”被特别地强调出来,程颐将《礼记》中的《中庸》一篇看做是“孔门传授心法”,阐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章句序》)朱熹又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后来,《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由于中庸学说的盛行,人们往往将中庸与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联系起来,以为中国人是很中庸的,实际上,中庸是儒家倡导的一一种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却并非是对中国人的事实性格的描述与概括。孔子日:“(中庸之德)民鲜久矣。”这就是说中庸之道在民众之间已经缺乏很久了,鲁迅曾解释这句话说:“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这正是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