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位学者谈读书
历史上凡有学问的学者,多是谦卑善读之士,其中不少穷一生之力治学,发觉并总结读书的方式方法,造福后学。这样的儒学师长,古今中外都有。近来,我收集了一些学者的分享,畅谈各自阅读的经验,与读书治学之道。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但对读书都情有独钟,也是爱书人。
我从中选择了十二位,他们是:张五常,徐复观,朱光潜,胡适之,蔡元培,章衣萍,江问渔,林语堂,毛姆,鲁益师,侯士庭,陈培德。希望通过这十二位学者对培养阅读的经验介绍,对自己,对他人读书,学习都有益处。
古人云:“三日不读,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今日的网络顺口溜说,“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当然只是俗话。但我相信,读书的确能够荡涤现代社会里,人心染上的尘埃污秽,滤出沁人心脾的娴静之气,一本好书能助人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
愿你我与良书为伴,学会人生中的优雅、豁达、充实和睿智。
张五常先生在《读书的方法》一文中,谈到为知识而读书,而非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作者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1.以理解代替记忆。通过理解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代替死记硬背。改变三个坏习惯:
a.上课时“狂”抄笔记
b.分开读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c.只选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的课
2.思想集中,兴趣盎然而生。
3.问比答更重要。求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会怎样问问题。
4.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快读读大意,慢读读细节,选读读重点。
徐复观先生在《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总结自己一生读书上的问题和经验。作者言自己年轻时“个性任天而动,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方向和立足点”,故读书多却收获少。后经熊十力先生指点,遂改漫无目标读书之法,从浮浅求学之中走出。
作者总结了以下三个读书的门径:
1.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非万不得已,不读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书。情愿少读,但必须读第一流著作。
2.多读原典。了解收集后人的有关研究,作为指引,知其研究水准,了解评价,但决非人云亦云,居人胯下。
3.读书必做摘抄工作,此水磨工夫,不但帮助记忆,而且便于提挈全书内容。
4.读后脑筋常存问题。成为压迫,催促,支持自己生命的力量。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一文中,强调慎选好书而读,就是那些撼动人心灵,有价值的书。先生言,“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初中学生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以上学生才应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关于读书目的及方法,先生总结以下四点:
其一,读书只是求学途径之一。书籍乃人类精神遗产,淼如翰烟,读之不尽,容易成为研究学问的障碍和累赘。但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其二,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十书泛览一遍,不如取一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世间人读书以多为贵,装点门面,治学做人却趣味低劣,自欺欺人。
其三,书分常识类与专业类,即博专之分。常识类学问不过十数种,三五十部左右。先博而后专,乃治学之程序,但能博而不能专,则无法成家。
其四,读书要有中心。科目,作家,时代,问题等,都可为研究的中心,乃精读的要诀。
方法上,朱先生有两个建议,
1.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2.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自己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而且可以逼人读得仔细。
胡适之先生在《怎样读书》一文中,总结个人读书的经验,分为两个条件,一为精,二为博。
精者,分为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1.眼到,是个个字要认得,一点不可含糊。
2.口到,精彩的诗歌文章,总要背下来,好的句子,随手记下。
3.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字典辞典等工具书要完备,文法要分析,字句常比较,融会贯通。
4.手到,乃是标点分段,查参考书,抄录备忘,提要,并记录心得,做有系统的文章
博者,博览群书,开卷有益。
1.博是为参考。多读书,各类学问,各种书都要读,参考资料多了,就是王安石所说,“致其知而后读”。
2.博是为做人。不做旗杆似的孤伶伶只有一技之艺的人。理想中的读书人,应该是又精又博。如金字塔般又大又高又尖– ”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蔡元培先生是民国首任教育部长,北大校长。他从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将满六十岁,几乎无一日不读书,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里,他总结自己读书不得法的两个短处,作为前车之鉴:
其一是不能专心。作者回忆,旧书方面,考据与辞章均有偏爱,算学医学书都读,没有读通。四十岁后学德文法文,没有好好做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后来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通通都读,各类书籍不能割爱,也是未专的原因之一。
其二是不能笔勤。读书之时,为速读起见,无瑕把认为有用或可爱之处摘抄出来。作者盛赞胡适之先生随身带书,折角以铅笔做记号,回家摘抄的功夫。也羡慕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雋的典故或詞句,就用紙條抄出,貼在書齋壁上,時時覽讀,熟了就揭去,換上新得的,所以他記得很多。“
章衣萍先生在《我的读书的经验》一文里,回顾了从小受祖父教导,读书读得熟,勤背诵,和受父亲教导读书读得多,群览的故事。回顾读书经验,他总结了三点:
其一,书应读得熟
其二,书应读得多
其三,书应尅期读,即规定若干期限读完。
于民国时代的他,对当时的现代学校教育,文凭制度颇为反感,曰,“年級制是以教員為中心,以教科書為工具,聚智愚不同的學生於一級,不問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同時學一樣的功課,在一個教室內聽講,聰明的人嫌教師講得太慢。呆笨的人嫌教師講得太快。。現代的學校可以使學生得着文憑,却不能包管學生能不能得着學問,在今日中國有志讀書的人,只有靠着自己,只有靠着自己去用功,學校是沒有用處的。“看来,一百年后,今天的教育制度,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章先生对有志读书的年轻人,有几点忠告:
1.书应该多读,熟读,尅期的读。
2.读书不懂便应该问朋友,亲戚,老师或是字典参考书。读书应该字字句句都读懂,不该不求甚解。
3.有志读书的人应该除了中文之外,学通英文日文,单读中国书,是不够的。
江问渔先生在《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一文里,总结读书做人的六套功夫:1.读古人书;2.受师友训导;3.观察事件;4.验之于行事;5.反省;6.记载。
关于怎样读书,作者总结到,
其一,读书的步骤
1.注重书的选择:A.审明内容是否为我所用。B.配合时间是否定期读完
2.决定怎样读法:哪些精读,哪些略读
3.读完后的重要工作:
做表解,做摘录,做评论
其二,读书有三戒
1.戒盲读:不加选择,看这看那,徒耗时间,一无所得
2.戒浪读: 虽经选择,而不确定目标
3.戒死读:
不反省,不详察,不与事实考证
其三,读书有四要
1.要与物的观察相印证
2.要与事的体验相融合
3.要配合目的,时间和需要
4.要思学合一
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里悠闲地总结读书的艺术和益处。谈到读书人与不知读书之人的生活比较时,他说,
“读书是文明生活中人所共认的一种乐趣,极为无福享受此种乐趣的人所羡慕。我们如把一生爱读书的人和一生不知读书的人比较一下,便能了解这一点。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而言,和空间简直是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边。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他只有和少数几个朋友或熟人接触谈天的机会,他只能看见眼前的景物,他没有逃出这所牢狱的法子。但在他拿起一本书时,他已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如若所拿的又是一部好书,则他便已得到了一个和一位最善谈者接触的机会。这位善谈者引领他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或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或和他讨论一个他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像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一个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能有两小时的工夫撇开一切俗世烦扰,而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被无形牢狱所拘囚的人们所极羡慕的。这种环境的变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实等于出门旅行。”
林先生学贯中西,心怡老庄陶苏。关于读书的目标,境界,目的和场合,他如是总结:
1.读书的目标。如苏东坡好友诗人黄山谷所说的,“有风韵,富风味。“
a.并非为了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凡以出于勉强的态度去读书的人,都是些不懂读书艺术的人。
b.读书的关键,意在为培植面目的可爱和语言的有味而读书,味道乃是关键。
2.读书的场合。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部书,可以得到不同的滋味。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种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以读的书。读书用不着相当的地点和时间。一个人觉得想读书时,随时随地可读。一个人倘懂得读书的事受,即不论在学校里边或学校外边都可以读,即在学校里边也不致妨碍他的兴趣。
3.读书不受拘束。 “我以为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这件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去找寻和自己的性情相近的人。一个人惟有藉着这个方法,才能从读书中获得益处。他必须不受拘束地去找寻自己的先生。”
4.读书并非“苦读”。 凡是有所成就的读书人绝不懂什么叫做“勤研”或“苦读”,他们只知道爱好一本书,而不知其然的读下去。
5.读书的艺术。必须出于完全自动。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艺术呢?简单的答语就是:随手拿过一本书,想读时,便读一下子。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
英国作家毛姆先生,在《为乐趣而读书》一文里,强调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总结如下:
1.阅读使生活更丰富圆满而快乐。
“虽然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汽车。”
2.最好的读书方法-随自己的兴趣,为乐趣而读。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若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只能为乐趣而读。
3.书籍的意义,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个人对书的看法不同,对他人大有益处的书,于自己可能毫无用处。
4.养成阅读的习惯,终身受益。
“很少运动能让你在过了盛年之后仍能从其中获得满足;除了独人牌戏、打棋谱、填字谜外,很少有游戏能不需同伴而独个人玩,阅读就没有诸如此类的不便,几乎没有一种工作能像阅读这样-只除了针线活儿,但缝纫编织只用手指,无法约束不安定的精神-随时随地可以开始,一旦有要紧事不得不做时,又能立刻放下。“
5.同时读不同书,何时读何书
人们无法每一天都保有不变的心情,因此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作者的习惯是,清晨读科学,哲学类;一天的工作完毕,心情轻松时,读历史、散文、评论与传记;晚上看小说。手边床头总有诗集,预备有心情之时读。诗歌是文学的春花与冠冕,它无法变成平凡无奇。
6.跳读的好处
欣赏趣味的转变,使伟大的杰作,也变得沉闷,一个人若懂得跳读,就可避免因名著中冗长的描写费神,导致读书的疲倦。
7.避免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评价
因他人对某本书的评价意见与己不一而看轻他人,实为愚蠢。文学鉴赏方面的自炫也令人可厌。对於你自己从未读过的书,最好不要加以恶评。
8.别以为快乐就是不道德
快乐并不需要下流或者肉欲,大多被冠以”天才“的作家,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说他们具有才份已经足够。
鲁益师(C. S. Lewis),在论及经典阅读时提到,
“有一种观点,虽然普遍,实则很奇怪,就是认为所有古典著作,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专利读物,而业余人士只配读相关的现代作品。这其实是个善意的错误,因为它是源于谦虚。这样的学生有点怯于直接面对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自觉能力不足,读不懂柏拉图。其实他不知道,这个伟人,恰恰因为他很伟大,所以理解他,比理解他的那些现当代评论家们要容易得多。“
关于阅读古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作者总结了四个方面:
1.对古典著作望而却步、代之以现代作品的现象,实乃本末倒置。
第一手的知识,不仅其价值高过第二手的知识,而且往往也更容易学,更令人愉悦。普通读者若在现代作品与古典作品二者选一,当选古典。因为非专业人士比专家们更易受到专断的当代解读本的危害。
2.对现代著作的判断体系,只能从古典名著中获得。
某个现代著作中的言论,可能在你读来稀松平常,但却可能影射另一本书;这可能导致你轻易接受在你知情的情况下,本会断然拒绝的观点。唯一的保护屏障,就是有一个判断体系,告诉我们什么是明白无误的核心基督教-[巴克斯特称之为“纯粹的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依据这样的体系,我们就能把眼前的争议置于恰当的宏观框架之中。
一个很好的原则,就是在读完一本现代作品之后,开始读另一本现代作品之前,一定要先读一本古典著作。如果这对你来说太困难,至少每读三本现代作品,就要读一本古典著作。
3.现代著作质量良莠不齐,非专业人士难以分辨。
新作出版不久,还有待考验。新作必须经过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基督教思想传统的检验。如果不阅读大量的现当代著作,通常很难完全理解这一点。
4.每个时代的作者都有自己的视角,和时代特有的世界观。他们会看清某些真理,也特别容易犯某些错误。
人人都需要阅读那些能够校正自己特有错误的书,这样的书当然非古典著作莫属。古典著作是帮助我们避免当代作品的盲点,并非因为往昔作者有什么特别的魔力,乃因他们所犯的错谬,如今既已昭然若揭,就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然而,只读当代著作,则无疑会加剧这种盲目性,削弱我们对它的警觉。
侯士庭(JamesM. Houston)在《改变生命的阅读指南》中,不但强调灵修阅读优先注重圣经阅读,也分析了灵修阅读的几个特征:
1.灵修不在乎技巧,而在乎态度
发展属灵的渴求与洞察力,不同于想望更多讯息的好奇心。讯息式的阅读比较着重找寻问题的答案,而灵修阅读则着重于在感恩与钦慕中与奥秘者共存。
2.灵修阅读有属灵觉醒的性质,重点在脱离文化沉睡, 而不仅是改善心态
认罪与悔改是灵修的结果,目的是避免文化上“
廉价恩典”的影响,在上帝面前操练真正的敬虔态度。
3.灵修阅读的步骤
a.克制心思的不耐,不被单单冀求资讯的欲望胜过
b.抵挡世人“ 速成文化” 中的那种急躁、不耐,求速效的想法
c.培养有规律、固定的阅读时间,减缓速度
d.安排舒适阅读的空间,获得一种真正放松身心、开阔感受的体验
4.广泛阅读信心与祈祷的经典之作
“一有机会就要在真理中操练喜乐和慈善,即使我们不熟悉这慈善的外观是什么。“-William Law
5.享受属灵同伴的情谊,使彼此从小组查经或共同的阅读计划中受益
获得那些更具经验人士的鼓励和智慧的引导,体验到如何进入那更宽广、更有洞察力的境地。
6.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避免阅读者遭遇阻碍,令人沮丧分心
容易分心,或许是我们不曾从属灵阅读体会到上帝同在那种敬畏与惊喜,因此,在我们能享受属灵大师的经历之前,可能需要先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
7.阅读现代与古代著作之间的平衡
现代著作尚未经长久试炼,缺少老酒的醇美,而且常常反映的是市场时尚。宗教狂热之作,和当代只谈积极性思考,甜美与光明面的著述,理应排除在外。我们若不渴求更深的属灵生命,预备接受它,那么,无论是历代典籍或现代的灵修读物,都不会在我们身上发挥任何决定性的影响。
8.属灵阅读要搭配日记或反省性笔记
借着日记、杂记、回忆录,或是一张仍在进行中的感恩清单,更多操练“
属灵自传” 的作法。不要只记属灵的成功,也要注意上帝在我们失败、沮丧和复原当中的仁慈良善。
9.小心选择能改变灵魂的著作,认真寻找能在过程中帮助你的人
十架约翰在他的《格言录》里总结道:“
在阅读中寻找,你就发现默想;在祷告中呼求,门就在默想中敞开。”
作者把属灵书籍归纳为四类:
1.基础阅读的主要经典
2.较小经典的次要资料来源
3.属灵背景之历史、传记及其他有助于填补主要经典的上下文材料
4.当代灵修典籍,和尚未被分类为具有恒久或短暂兴趣或价值的书
通过属灵朋友的建议,帮助你找出哪些书才适合作你终生的属灵伴侣。作者也推荐了以下几本:
1.你若觉得最糟糕的敌人就在你里面,私欲、罪恶感使你过着一种经常挫败的基督徒生活,那么,请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2.你若真把上帝当一回事,并感觉缺乏一种在上帝面前的真门徒的身份,那么请读肯培的《效法基督》;
3.你若视生命为持续的挣扎,并感觉到软弱、想放弃,那么,请读斯库波利的(LorenzoScupoli)《属灵争战》;
4.对于那些经常否绝自己、厌弃自己的人而言,他们需要懂得如何温柔待己,那么,请读圣方济各沙雷氏(Francisde Sales)默想小品《敬虔生活简介》;
5.对于一些认为“ 与上帝相爱似乎是可怕的事情” 的基督徒而言,可以阅读高萨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 的经典之作《父啊!随你安排》;和劳伦斯的《与神同行》(同属17世纪法国的灵修佳作)
6.你若是觉得有必要以扎实的神学研究来滋养灵修生活,那么,常常被忽略的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第三部,正是为此目的而作。
7.在你读常常被忽略的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以前,请先读完威伯福斯的《真正的基督教》,这位曾经对抗奴隶制度和革新风俗习惯的基督徒政治家,针对国人信仰状况所发出的严正挞伐,会使你得到很大的助益和激励。
8.你若是对神学够清楚了,但在情感上对上帝感到困惑、不确定,那么,爱德华兹的《宗教情感》至今仍属独一无二,对现代基督徒而言,是一本急需寻回的经典著作。
9.当然我们也可以回到班扬的《天路历程》这类童年读物上,在无论什么年代都不会过时的层次上去读它,为上帝“恢复我们的童真”。
陈培德先生在《阅读使生命成长》一文中,鼓励当代基督徒,养成主动、广泛和有规律阅读的良好习惯,除了读圣经外,也好好阅读属灵书籍,避免在后现代的“现实”世界中,因“落伍”、欠缺“根基”而随“流”失去。
关于阅读,作者总结了下面几个方面:
1.阅读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又是对自身生命的潜藏素质的开发。
我们可以因掌握充足资讯和知识,知所决断,知所应对。
2.阅读是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间的感应和互通。
3.阅读能帮助人扩充和集中本身所具备的潜能。
一个人藏书的累积,也标志着他生命成长的演化过程,他的气质和性格特质也会在其中呈现出来。
4.阅读是在旅途中寻觅向导和良伴的过程。
英国神学家麦格拉思(Alister E.McGrath)称这样的基督徒生命成长探索过程为“搭便车”,历代属灵伟人的经验、著作、生平和思想,成为我们旅途的陪伴和激励,帮助我们越过顶峰和低谷,让我们知道如何应付疲倦、消极、茫然和无所适从的情境。
5.阅读是开发头脑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理性发展对基督徒生命十分重要。
源自斯托得(John Stott)在他的小书《别埋没你的头脑》(Your Mind Matters)
6.基督徒阅读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般性书籍的阅读(generalreading),和属灵书籍的阅读(spiritual reading)。
a.前者可以增进我们的知识,以及对事物、新闻事件的了解;
b.后者则可以滋养我们的灵性,帮助我们灵命成长。
7.阅读属灵书籍有四个方面益处:
一、与作者交换思想;
二、对真理加以反思;
三、借鉴他人的见证和经验;
四、让灵里的需要获得滋养。
对于有心建立阅读的习惯,正在考虑该读些什么书籍,以及如何读得较有系统的朋友。作者提出四个路向,供读者作阅读的借鉴。
1.阅人、阅情
读书不是一种很离世、很出尘的行为,就像饮食和听音乐一样,人人都可以做个“正常”读者。要克胜无法完成阅读第一本书的心魔,建议从读人物传记类书籍入手,建立个人阅读习惯。
2.阅思、阅辨
“后文字”时代的图像化和娱乐化,使“思想,思考”“简单化,成为新人类涉猎知识的模式,阅读理论和学说类书籍被绝大多数人视为畏途。
但“值得读的书,通常都是读起来比较吃力的书;读来全不费力的书,可能不值一读。然而,一本真正的好书,其思想的发展一定非常清晰、绝不混淆,也没有多余的言论,其结构也一定非常简洁;亦即是说,一本好书其实并不难读,我们之所以觉得它难,是因为它给我们从未想过的东西。”(摘自余达心《如何阅读?》)
3.阅灵、阅欲
中世纪教会走向禁欲和修道主义,在公开场合只谈灵性,一些今天看来很“规矩”的书,也都曾被以宗教、政治和色情之名,列作被禁之选。《圣经》、《他勒目》、《忏悔录》、《神曲》、《天路历程》、莎翁名著、《九十五条》、《孤雏泪》、《富兰克林自传》、《美丽新世界》、《日瓦哥医生》、《顽童流浪记》、《动物农庄》、《一九八四》、《飞越疯人院》、《古拉格群岛》等,都曾榜上有名。
通过阅读这些“禁书”,重新面对成长中被“阉割”了的内心渴望,迈步复原和释放之路。
4.阅世、阅俗
基督徒要建立整全的世界观,并操练灵性,必须多面向的阅读。
陈先生自蒙召全职事奉以来,除了担任台湾两个教会牧师,也曾任台湾校园杂志编辑,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大专部干事,
福音阅读室及新书馆零售总监。文章中,他介绍了76岁的英、美两地校园出版社(InterVarsity Press)前资深编辑赛亚斯(James W. Sires)前辈对当代阅读文化的贡献。
赛亚斯早年从密苏里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在多所大专院校教授英文和哲学课程。在薛华(Francis A.Schaeffer)的影响下,他毅然转行,担任编辑、从事写作,献身打造基督教文化。他最主要的贡献有二:
第一,鼓励青年阅读,训练思考能力(其相关著作包括∶How toRead Slowly; The Joy of Reading; Discipleship of the Mind; Habits of the Mind);
第二,帮助读者建立整全的世界观(经典代表作是TheUniverse Next Door,该书如今在北美被超过100所基督教院校采纳,作为指定教科书),造就更多有根有基的人参与文化建构。
2014.11
径幽轩, 书旅
参考资料
·《读书的方法》,张五常
·《我的读书生活》,徐复观
·《谈读书》,朱光潜
·《怎样读书》,胡适
·《我的读书经验》,蔡元培
·《我的读书的经验》,章衣萍
·《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江问渔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C.S.路易斯论经典阅读,刘光宇译,橡树文字工作室官方微博。原文出处不详。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5c4650100fena.html
·《改变生命的阅读指南》,侯士庭 (James M.Houston)
·《阅读使生命成长》,陈培德
·陈培德,德慧文化介绍,http://www.vwlink.net/abou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