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日,我才读懂了芦苇和老子的那两条鱼
1.
我是农村的孩子,打小喜欢在田地里撒欢,更多时候,我喜欢看草,看庄稼,看麦浪,看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可直到今日,我才看懂了芦苇。
初夏,葱郁繁茂的芦苇在风中耳鬓厮磨。
晚秋,朵朵芦花各自绽放,随风飘散,从此苍穹之广,天地之大,旅途之不知归期。谁也抓不着握不住谁的命运。
春去秋来,循环往复。
2.
人生实苦,实无奈。
奶奶下葬那天,我的姑姑是被抬上车强行带走的。她没能给她的妈妈送葬,因为第二天,是他儿子我表弟的婚礼。
在女儿的身份之外,她还是个母亲。她妈妈的葬礼重要,可她儿子的婚礼同样关乎人生大事。你说,让她怎么选?
她不走。哭得不省人事。
在村口,我表姐,表弟两个人都扶不住她,她心痛得几乎整个人坠了下去,瘫了下去。我走过去,从前面抱住她。她的头靠在我肩上,嘴里一直重复几句话:
“我再也没妈了”,“我把我妈没伺候好,我悔啊”,“我心疼啊,怎么这么疼啊,妈”……
那种撕心裂肺,五内俱裂的心痛感,我直到此刻想起,敲下这些文字时还忍不住长泪肆流啊。
而在那一刻,就算是亲如她的一双儿女,亲如我这个她最疼爱的外甥女,我们能给她的也只是搀扶,拥抱,竟不知如何安慰,竟挫败无助地站在她的内心之外,无能为力。
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有些承受,没有别人能够插手的余地,哪怕是血脉相承的至亲。
最后,不愿离去也瘫软麻木到无法行走的姑姑,连同漫天的悲痛一起被几个人抬着,关进了车里。
车子远去,灵车静默,哀乐在风中低吟。
在那一刻,我悲哀地发现:
就连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的人,可以参与到他们人生的部分,也很少,就算是葬礼,连送她最后一程,我们也可能会不得已地缺席。
当我探索,认知,继而承认到这些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是痛苦的。
我反复问自己:那么亲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些掏心掏肺的付出和心血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在这俗世里渐渐疏远,各自忙碌?
3.
不仅仅是我,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
早几天前,深夜,我的一位读者给我发了大片大片的留言。
在机场,她看着父母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纷杂错乱的人群里。她终于忍不住,泪急速地从眼睛里冲出来。她把两个孩子拉过来,用力地抱在怀里,不远处,她所乘坐的飞机开始检票了。
6年前,她远嫁,弟弟在外工作。
这两年,弟弟的孩子在家由爸妈带着,累是累点,心里却也有些着落,日子也热闹一些。自从春节后弟弟把孩子接走,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
父母,忽然就显出孤苦和苍老来。
天地间,只有寂寥。
她和弟弟也曾接父母来住,可没几天,老人就要回去。父亲执拗地说:“还是自己家住着舒坦,你就让我们回去吧。”
她理解,人老了,叶落归根的心思越发浓,就依着父母。可她一想到以后父母孤苦伶仃地在千里之外,儿女都不在身边,就好心酸。有时候,真有些后悔嫁这么远了。
空巢老人,倚门而立,这大概是现在社会的一个缩影,年轻人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承受。
记忆里,只留下每次父母挥别的泪水和苍茫的白发,在风中飘零。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4.
有那么一些时刻,你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要不不走了。
可更多的时候,你还是清醒地知道:不可以,必须得走。
于是,你背上行囊,背向世界,背向至亲,再一次在父母的目送中,渐行渐远,留下彼此孤独的身影,被天际划开,淹没,消失。
很残酷,很薄凉,是不是?
可有时候我们甚至希望自己能再薄凉一点,再寡情一点。好让自己回头迎向父母的目送时,能够笑得好似不知道离别这回事。
小时候读庄子,读到那句“泉涸,鱼相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总感动于前半句。而现在,我才清醒地认识到,后半句才是现实世界,人生常态。
因为我们不得不明白这样一个生存逻辑:
每个人,都是彼此独立的生命个体,也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人格的独立,轨迹的单行道这是生存于世的基础和规则。
就像芦苇和芦花,就像相濡以沫的那两只鱼。
又再比如我,我舍弃掉很多回老家,首先是因为我想写作,实现自己的理想,过自己想要的乡野生活;其次才是离父母近一些。但我依然有自己的生活秩序,每天沉在书房里,先是完成我的写作和阅读计划之后,再去享受陪伴家人父母之欢乐。
我常说,我是一个薄凉寡淡的人,但你仔细想,这也才是秉持负责和清醒的人生态度。
因为,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你是为自己而来,而不是为任何人,包括父母。
你得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
5.
在这滚滚红尘,俗世繁忙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抉择和承受,你得先自己过得好了,才有能力有担当去让你的父母和别人过得好。这个逻辑顺序你一定不要颠倒。
再关乎父母的老年孤寂,这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轨迹和命运,你我也同样会经历以及自我负责,承受。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世界有它的运转规律和公平在,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有他的脉络,需要独自去承担。
所以我才这么艰难地一再地写下这些不讨喜的文字,探索内心关注成长,只有你寻到了自己的爱好和生命价值,才能在年老时,不至于一门心思地扑在儿女身上,一旦他们离开,你的精神世界就空了。
当你拥有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人生价值,不论谁离去,你都不会孤苦,你永远会活得饶有兴致,丰富斑斓。
再然后是关乎亲情的意义。
所谓至亲,就是不管你走向多远,多久,不管发生什么,你都知道,有人会一直在,为你义无反顾。
而你,在这艰难的,混账的世道里,也会因他们,顿感肩头沉重,野心勃勃,力可屠龙。
贾平凹的写过一句话:母亲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继而是在成就自己人生轨迹和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避免远嫁,尽可能少些远离,努力创造条件,离父母近一些,陪伴多一些。
因为,父女母子一场,这一生的缘分,只有这一次。
【全文完】
齐悦梦想社群1营1班,更文第2篇
齐帆齐写作课第五期,更文第2篇
与君成悦新生班第二期,更文第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