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0|杂谈:有些事情不想做,是因为没能力做好
No.100|杂谈:有些事情不想做,是因为没能力做好
迟到千年/2023.4.7
断断续续地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我越来越明白和理解老师给这本书起名为“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立意了。
在开启读这本书时,我写了一篇文章《No.97|随想: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在其中引用了老师在书中的观点:“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我们的朋友,否则,它就是我们的敌人。”
如今这本书即将读完,我似乎看到了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淳淳善诱地给他的学生们分享着自己成长中的所学、所感、所悟。
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积累的过程就是需要花费巨大时间的过程,领悟此点,就知道了善用时间,与时间做朋友的好处。
人们总说阅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这个阅历不就是一种积累嘛。
李笑来老师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写道:“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他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看得出来,这些人常常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读到此处,似乎击中了我的内心,这不曾是我的想法嘛。我曾一度觉得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并非自己喜欢的行业,但我比提问的学生更苦恼一些,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行业。这一想法并不只是许多年前困扰于我,去年在我对工作和自我发展定位迷茫和困顿之时,这个想法又冒了出来,让本就困顿、痛苦不堪的我,彻底地失去了方向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每天的工作就是一次敷衍的走走过场。
老师在文章中继续写道:“然而,事实果真这样吗?不客气地说,在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其实,这一段话在书中的前半部分也讲到过,当时读到时,我并不以为然,并不完全地赞同老师的观点,甚至我觉得老师讲得过于偏颇。
我认为有些时候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回避做的事情,不一定是自己没有能力做好,而仅仅是自己不喜欢罢了。我以自己工作的例子试着进行应征,有些时候我在工作中有严重的拖延症,简单地理解就是不愿意面对一些事情,总是将这些事情拖到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完成,但最终这些事情我仍然做完了,且结果还不错。
当我第二次读到这个观点时,我仔细地审视了这个观点以及之前我对此的想法,我突然意识到,偏颇的似乎是我自己。
我之所以回避、拖延,不到最后一刻才做这些事情,是因为面对这些事情之初时,我并没有信心做好它们,直白地说,就是还没有能力将这些事情做好。尽管最后我做完了这些事情,但这在于我花费了远比预估完成时间多得多的时间才做完,这些事情的确超出了我的能力边界,并不能够以我过往的经验轻松搞定。我更擅长于做推动落地的事情,但面对的这些事情更偏向于调研或研究的方向。
所以,老师建议我们,不想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件事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吧。谁能逼我们去做一件我们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退一步说,如果我们被逼着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应该多少也会有些兴趣。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做一些事情,总是找到似乎非常合理的理由,即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是,仔细审视这个理由,不难发现,出现这种感觉大多数时候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并没有开始做我们口中所说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们也并不知道做这些“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是否容易、是否会遭遇挫折、是否如我们的预期一样。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想法总是简化一些事情的难度,它们只是在我们脑子里理想化、简单化了,真正做起来时,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也许,我们很快又会放弃,然后找到的理由又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
老师讲道:“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一本书就可以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我对老师的这个观点持中立的态度,尽管老师的初衷是想表达与其过多地谈及兴趣的重要性,不如尽可能做好,让做好后得到的成就感来激励更喜欢做,做得更好。我持中立态度并不是不赞同老师的这一观点,只是因为老师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来说明,恰巧我对此也有一些实际的感触。
对孩子来说,好奇心和兴趣非常重要,但不见得这些好奇心和兴趣是凭空产生的,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一方面来源于玩耍之中发现的,一方面来源于家长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是孩子愿意接触新事物的原始动力,当他们接触了这些新事物,并发现它们的好玩,又或是做了这些事情得到了父母、老师、同伴的由衷地赞扬之后,他们的自信心就增强了,在鼓励和陪伴之下,他们继续通过做好、做得更好,得到更好的反馈,进一步增强自信心,由此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毕竟,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在不断地追求得到安全感、爱和自尊。
就像我的孩子玩子,从去年开始启蒙学习英语,一开始他因为好奇,在我的陪伴之下,一起跟着视频学习了几天,但他显然还不擅长做此事,学习英语的难度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所以几天之后他就失去了兴趣。
所幸,我并没有强迫着让他坚持学下去,而是暂停了半年。今年开始,通过看英文版的动画片,让他对学习英语又重新产生了好奇心,我也重新选择了一种更适合的启蒙课程,一天只学习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慢慢地熟悉、逐步地开口跟着读,在我们的正面鼓励之下,他逐渐地适应了学习英语的过程,也喜欢上了每天跟着视频中的老师学习十几分钟的时间。
我猜想他已经对此产生了一些兴趣,但我仍然需要关注这个过程,让他不要感受到挫败感,让他通过一天天的学习和积累,产生真正的兴趣,与他的时间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