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有温度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文/罗日荣 2017年1月3日星期二
上周在网络上购买了一套《苏东坡全集》,恰好元旦闲来无事,于是利用元旦假期在家恶啃,终于把这套书粗略的浏览了一边。
回顾苏东坡的一生,如过山车一样在大起大落中沉浮!苏轼从一个书香之家的子弟成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并且在很多地方担任过市委书记,按照现代人成功的标准,苏轼无疑算得上是成功人士!
曾经,我一直把“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作为自己的育人目标,可品味苏东坡的人生,他的一生幸福吗?按照现代的人的逻辑,孩子能考上北大、清华,那就是幸福了,苏轼学而优则仕,应该算是幸福了!
有时候,我一直在想,成功就幸福了吗?未必,苏轼是成功人士,但他未必就幸福,且不说他过山车式的仕途是否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幸福,单就爱妻王弗早逝,爱妾王朝云诞下一子,又不幸夭折,这也算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苏轼幸福吗?
论识、论才、论趣、论品、论真,苏子瞻堪称“千古十佳”之一,他的一生都谈不上幸福,难道是当年的教育没有为他的人生幸福奠基?
说到苏轼的早期的教育,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苏轼父亲苏洵“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因而育儿的重担基本压在苏轼母亲程氏身上,苏轼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尤其爱读《史记》、《汉书》一类书藉,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程氏更为严格。在司马光的《程氏墓志铭》和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都记载着程氏教苏轼兄弟读《范滂传》时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事迹。
有一次,程氏教儿子们读《汉书》,苏轼和苏辙兄弟听母亲将《范滂传》读完,苏轼突然问母亲说:“妈妈,要是我也像范滂一样,做一番大事,却被奸臣所害,你能允许吗?”苏轼的母亲听了儿子还带有稚气的话,破颜而笑了。然后又严肃地说:“如果你能做范滂,我就一定能做范滂的母亲!”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国家公民”,无疑,苏母程氏就是在培养苏轼的“公民意识”,苏轼后来的所做作为也兑现了他从小立下的志向。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们提前给孩子设计好,现在所作所为都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还是我们要“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公民”?
事实上,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为孩子们设计,也根本就不可能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因为所谓的幸福终究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儿女自咿嚘,亦足乐且久”是一种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一种幸福。
有人说:“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了学生的终生幸福。”苏轼的人生有诸多的不幸,但我们有理由说苏轼的教育不完整吗?复杂的人生,又岂能用“幸福”二字去衡量。
苏轼的一生,始终恪守当初澄清天下之志,无论是与激进的王安石,还是与保守的司马光,他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恰恰是他的独立精神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为后人所称颂。苏轼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要“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公民”,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更应该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判断的思想者,终身不渝的学习者,世界事务的参与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这三大目标具体化为“十种基本素质”: 勇于探究的人;勤于思考的人;善于交流的人;敢于冒险的人;乐于反思的人;知识渊博的人;有原则性的人;关爱他人的人;思想开明的人;均衡发展的人。
因此我更加赞同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主张,他说:“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行文至此,顿感当初“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的教育主张是多么的肤浅,不由得令我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