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想法

当前家庭教育中“冷暴力”现状与研究

2020-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梦中槐花

文|梦中槐花

摘要:当下社会生活中,随着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逐步提高,家庭暴力已然减少,可是有一种暴力更可怕——冷暴力,当家被调成了静音,孩子就被逼入了绝境。本文从家庭教育中“冷暴力”现状、成因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 冷暴力 教养方式 家庭和谐

导言:有些伤痛的回忆,我们藏在心中许久,或无正确的认识,或无倾诉的对象。有些生活中我们认为平常的言语或举止,却会对他人产生持久深刻的伤害。“冷暴力”的概念来自2002 年中国法学会反家暴项目召开的国际会议。冷暴力,顾名思义,是以相对“冷”的方式进行的,主要表现在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疏远。暴力泛指通过武力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精神的行为,冷暴力表现为在精神上疏远对方,实则为一种精神虐待。法国医学博士、临床精神学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一书中,用“精神虐待”来描述冷暴力这一行为—— “冷暴力的残忍在于,它杀人于无形,表面上看不到刀光血影,但却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完全破碎,陷入到彻底的绝望和孤独中。”近几年来,残忍的热暴力一直被抨击被打压,不断完善的法律给了孩子们一层保护伞。然而,无声的冷暴力却一直被忽视,“冷暴力”在我国的法律界定上仍存在空白,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量刑。 不打不骂,伤孩子于无形,却虐孩子最深。带着这些伤痕长大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将活在童年的阴影中,以至于影响到个人心理健康、家庭关系与人际交往。

      2011年“教育冷暴力”被人民网教育栏目评为教育领域的十大热词。近几年,教育行为冷暴力方面的事件不时地见诸各地报端或者网络论坛而成为新闻热点,教育行为冷暴 力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山西青年”中《家庭冷暴力问题探究》对冷暴力和冷处理做出了区别分析以及对“冷暴力”做出了特征分析;根据《反暴力家庭法》不仅将已有的反家庭热暴力的立法成果进行了系统化的构建巩固,而且还界定了家庭中的精神暴力的含义,预示着我国家庭冷暴力的法律问题得到了重视,相关法律规范也变得更为细致详尽,也预示着反家庭暴力法律保护走向体系化的发展。中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研究这个急需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此文在现状、成因以及措施等方面做出个人的研究。

      中国法学会全国家庭暴力现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发生矛盾的 家庭中有88%会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的现象, 30%多出现负气使劲关 门离家而去或摔东西的行为, 48% 的家庭会出现互相辱骂的现象,还有 20%左右的家庭中,丈夫会威胁并殴打妻子。传统家庭暴力仅占20%, 还有80%以上的家庭正在经受的暴力形式是“冷暴力”。

(1) 家庭中的冷暴力与父母的陪伴方式有关

      数据表明,家庭中的冷暴力与父母的陪伴方式有关。在陪伴孩子时常让孩子自主活动,父母在一旁照看或者玩手机的方式很容易产生冷暴力;而那些在陪伴时参与到孩子的活动过程中积极互动的家长则不容易产生冷暴力。说到这里,肯定有不少父母辩解:冷暴力?你说得太严重了,我明明就有陪孩子,明明就有回应他。的确,现在很多家庭常态是没有冷暴力,但是已经发展到冷暴力的雏形:情感忽视。武志红在《圆桌派》节目上说:“现在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人长大的,而“一个人”往往指“童年记忆里我们父母没有真正在场过。”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父母虽然在场,却没有眼神交流、情感互动。亲子关系之间隔着冰冷的一堵墙,我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洒脱如高晓松,也曾在节目里抑制不住激动:“小的时候跟我父亲关系就很冷淡,到我长大了,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然后痛哭流涕地跟我爸说: 你要不要跟我谈谈心呢?你想不想听听我是怎么成长的?这些年我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我的梦想、我所有的挣扎?” 张德芬说:“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 ”不被父母看见,不被父母回应,这种冰冷的伤痕慢慢深入到骨髓里。

(2) 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数据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受到家庭冷暴力有关联。尤其是父亲的冷漠拒绝和母亲的打着“冷处理”的旗号实行惩罚关联较大。以往的研究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体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相关。父母的关怀关爱能够促使个体体会到更多的关怀与爱,从而使个体变得更加自信、坚强和友善。反之,父亲冷漠拒绝,母亲冷漠处置则会导致冷暴力的产生。很多家长打着“冷处理”的旗号,实施的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暴力”惩罚。现实中,这样做的父母还真不少。“妈妈现在说什么你都不会听,那就先让你冷静下来。”将自己与孩子彻底隔绝开,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回应。没有打,没有骂。但是沉默变成了一种武器,隔空伤害了孩子。电视节目《妈妈听我说》中,有个妈妈惩罚孩子犯错的方式,是把他关进卫生间。无论孩子怎么解释,妈妈都不做任何回应。被问“最长关了多长时间”,这位妈妈淡定回答:“半天。”这个小男孩最后崩溃到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梦到妈妈不要他了。节目中,他痛哭流涕地哭诉:“妈妈,我想对你说,我做错了,你可以处罚我,但请别把我关进卫生间,可以吗?”

      用冷暴力来教育孩子,其实是家长的一种无能。《冷暴力》这本书说过:“父母为掩饰自身的不足,便掩饰子女最大的长处……他们粉碎孩子的意志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孩子无法评断父母。”以冷暴力来惩罚孩子,以达到短暂的服从:妈妈,我错了,我不敢了。父母一时的胜利,换来的孩子这份听话背后,伴随终生的绝望、愤恨和撕心裂肺的痛苦。樊登老师说:一个孩子的终生噩梦,就是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

(3) 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与父母双方关系有关

      调查表明,家庭关系或者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孩子易受到家长的冷暴力,家庭氛围压抑沉重,孩子往往感受不到爱,父母心态与心情不好时,容易把情绪带到孩子身上或者感染孩子的情绪,孩子无从了解你消极情绪背后的原因,他们会归结于自己的原因,或者父母不爱自己,从而缺乏自信,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和内疚的感觉,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童年,生活在一个冷暴力氛围的家里。家里永远是无边无尽的沉默,像冰冷的地狱,父母经常冷战,互不理睬。童年的我,战战兢兢,在父母的相处中如履薄冰。开口说话,变成了一种罪过。成年后,一心只想逃离这个家。《冷暴力》一书中认为:“出现在家庭里的精神虐待会产生无法打破的相互联系,一代接一代传下去。”童年遭受过家庭冷暴力的孩子,成年后再次复制还原了一个冰冷的家。

      通过研究,下面列举了家庭教育中冷暴力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当孩子呼唤你的时候,不回应孩子;生孩子的气,不理他,给他颜色看;带着情绪与孩子相处,拒绝孩子提出的建议;表面与孩子玩耍,其实心不在焉;孩子犯错后道歉,父母直接拒绝或者冷漠对待。

      心理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冷暴力是非常可怕的行为,其危害有三:

1、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

2、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

3、这些孩子长大后,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相应障碍。

三、措施建议

      首先,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多机构合作明确相关的规则;预防、 矫治及惩戒相结合。在反家庭冷暴力不同环节中,尽量做到提前预防、尽早矫治、严格惩戒。需要在全社会加强相关教育与宣传,让家长意识到冷暴力的危害,传达家庭和谐与爱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意识,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个人来说,要学会纳悦本人、学会适当的改变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冷暴力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家长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熏陶感染孩子,使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孩子,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导和引导孩子。

      另外还可以  建立以精神虐待主题的社会组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企业人事部门;加强相关精神疾病的治疗研究等等,最重要的是,是让受虐者清楚明白自己的处境,认清其痛苦来源,认清其与施暴者的关系缘由,之后采取其他手段,这都是一切的基础。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冷暴力”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关注冷暴力事件本身和遭受冷暴力受害者的同时,更应该思考的是冷暴力产生的原因。本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陪伴方式以及家庭环境对产生冷暴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 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与关系着手来分析和改善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积极关注孩子的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蒋奖,许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信效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 (1):193-196.

[2] [9] 张妍,任慧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23-426.

[3]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17

[4] 侯佳青.家庭冷暴力问题探究[D].山西青年, 2017,06

[5]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冷暴力[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0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