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传至今的谜团:中国文化有哲学吗?

2019-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若愚谈白

有个疑问一直在坊间流传,中国文化有哲学吗?西方黑格尔认为,儒家的《论语》伦理不是哲学;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声称,中国文化缺少哲学。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笔者的看法是:中国文化不缺乏哲学,但不是黑格尔式的哲学,不是西方类型哲学,而是中国式特色哲学。

一个最明显证据是中国学家已写出多种中国哲学史,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等等。

从专业学者角度看,中国文化有哲学和哲学史,但如何扩展开来,澄清世俗偏见,让普通民众相信中国有自己的哲学呢?

第一个问题:中国不是缺失黑格尔式思辨哲学,而是稀少、不典型。

哲学一概念,源于希腊,本义为热爱智慧。哲学原本是个褒义词,意谓追求知识和真理。

但在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和哲学家却几乎成了贬义词。

当时希腊流行论辩术,雅典公民凭借它提高演讲能力,参加公共选举。 在苏格拉底时代,希腊有很多教哲学的学者,整天忙着教年轻人论辩术、修辞术。这就是哲学及哲学家在当时很流行的缘故。

所以在苏格拉底同时,哲学家在很多人眼里,没有真本事,只是混吃混喝的人,是诡辩家,手里没有真理。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三代巨头的崛起,彻底扭转了哲学家在希腊人心中的形象。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哲学家以追求智慧和真理为己任,灵魂高尚,责任感强,所以只有哲学家配得上真正的智者。

在苏格拉底眼中,哲学家远离私欲和个人情感,灵魂纯洁,死后灵魂上升到神界,与真理为伍。这是柏拉图“对话录”表达的意思。

苏格拉底的高徒——柏拉图把哲学视为一种修炼灵魂的方法。

柏拉图说,哲学家灵魂是苏格拉底式灵魂,真诚、纯洁、正直、高尚,追求知识和真理,死后灵魂永生;普通人灵魂沉溺于情欲,沾染烟火之气,身体不在,灵魂亦亡。

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始,西方人改变了对哲学家的看法,哲学家像数学家、几何学家、科学家一样,成为西方人心目中偶像,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看来,哲学家应该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以及自己一样,有清晰准确的概念,严谨细密的推理,体系庞大的结构,而非《论语》式的道德格言。

如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是典型的西方式哲学,是西方逻辑推理式哲学的代表,比康德还要典型一些。

黑格尔哲学体系庞大,从最高概念——理念开始,一步步推论,经过严密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宇宙是理念的显现。

在黑格尔眼中,上帝即理念,理念即理性,两者合一,没有区分。这即是“理念即存在”、“存在即合理”命题的内在含义。

黑格尔认为,宇宙演变的本质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两者互相作用,构成“理念—宇宙”史。这即是绝对精神辩证法。

从实证科学立场看,黑格尔野心太大,目标过高,简直是痴人说梦,理由是:

逻辑推论是个独立自洽的过程,有其自身规则,如不矛盾律、同一律;宇宙、历史由经验构成,包含很多变数、偶然性,岂能统统归结为理性和理念?

换言之,逻辑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解释所有的经验现象。在这方面,康德思想就比较辨证。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经验,逻辑推论无能为力,只能借助另一种方法——悖论式思维(又叫二律背反)。

悖论思维类似于道家或《周易》辩证法,强调对立互补、相反者相生。这是一种矛盾式思维,中国文化比较擅长,西方文化较为稀少。

据此,即使黑格尔式哲学,也不能囊括世间所有真理,像艺术、宗教、道德等情感型文化。

回头说前面的问题:黑格尔式哲学符合中国哲学标准吗?答案要分两种情况。

一,中国哲学包含黑格尔式哲学,但比较稀少。

如庄子散文、孟子散文、魏晋玄学、佛教理论、宋明理学,这些中国文化元素,包含逻辑推论、概念演绎,近于黑格尔式哲学。

如庄子哲学。庄子喜欢讲故事,通过讲故事阐发哲理,庄子是极有艺术细胞的大思想家。

庄子讲的故事不算哲学;但其中也有很多长篇大论,推论说理,这就是黑格尔式哲学了。

如庄子对知识的批判。

庄子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没有绝对对错,只有相对对错,即是非标准难以确定。原因为何?

庄子说,假如一个标准和两个意见相反的观点一样,这个标准有何意义?假如此标准和两种观点都不一样,又凭借什么判断对错?如果此标准和其中一个一样,和另一个不一样,此标准的公正性何在?如此以来,庄子便否定了知识经验的绝对性。

庄子书中,类似的推论有很多,这不就是黑格尔式的逻辑推演吗?

有确定的概念——是、非;有推论过程——判断标准和意见的关系;有不矛盾律——判断标准要么肯定这个,要么肯定那个,不能同时成立。这就是黑格尔式思辨哲学的实质。

再如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一大高峰,是汉唐经学、乾嘉朴学的中介。宋明理学强调义理思辨,推崇逻辑推论,属于较为典型的理性思辨哲学。

宋明理学具备黑格尔式哲学诸多元素,如概念定义——理、气、性、良知,这是逻辑推理第一步;除此还包括严谨细密的推理过程。

如朱熹对理、气之分的考究;二程对心、性关系的探讨;阳明对“致良知”逻辑的解读等等。这些元素都带有黑格尔式哲学的思辨精神。

很可惜,宋明理学不合乎中国传统哲学口味,到了清代,很快遭到清代大儒们的质疑、批评。

乾、嘉朴学批评宋明理学的思辨方法,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回归正统,讲究实际。

如重视音韵、训诂、名物、典章制度;最终目标是回归古礼、古制,一切落到实处,力戒宋儒空论义理。这是宋明理学一大反动。

所以说,中国不是缺失黑格尔式思辨哲学,而是较为稀少、不太典型。如此说来,中国哲学究竟属于何种类型的哲学呢?

第二个问题:中国式哲学,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不重逻辑枝节,重言外之意,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比如孔子。

孔子是哲学家吗?黑格尔说不是,因《论语》没有逻辑系统,无概念推理,只是格言式语录。如果按此标准,《论语》不是哲学。

《论语》有哲学思想吗?当然有,不仅有,而且相当深刻。

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真理,即探求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之最高真理。

最高真理不同于经验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学,也不同于数学、几何学等数量科学,而是对宇宙人生之理的终极掌握。如天地之道、社会之道、人伦之道、人性之道。这也是希腊人崇拜的最高真理,如德性、正义、公正、善、友谊、美等价值。

孔子于《论语》中探求的不就是这些宇宙人生之理吗?如天、命、性、仁、义、礼、信等。

例如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人。吾欲仁,斯仁至矣。

在孔子眼中,仁是人性根本;君子应尽心尽意,积极有为,力求实现道德升华。这是人生根本,适用于所有人。

孔子讲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没有把修身之道一一展开,没有进行细密的逻辑推理,但不能说孔子话语不包含哲理。

换言之,孔子不看重逻辑推论,习惯于把道理直接告诉别人,让别人慢慢领会,这是中国哲学根本特色,是中国式体悟哲学的典型。

如果非要给孔子哲学起个名字,应该叫做“意在言外”型哲学、个人“体悟”型哲学。

一如孔子,中国传统思想家大都不喜逻辑推论,喜欢点到为止,意在言外,让人慢慢体会。如果能凭一己心力领会其中深意,就算是悟道,至于逻辑枝节纯属多余,无需留意。

再如《论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知命,不为君子。知命,不怨天,不尤人。

这些话含蓄抽象,无逻辑细节。它们是哲学吗,里面有理性、有逻辑吗?当然有,但需要自己慢慢体会。这是中国式哲学的特色。

根据钱穆先生的解读,'与“是认可的意思,"与命”,就是认可、顺从命运,随遇而安。孔子认为,人生有一样东西无法掌控——天命。天命和外部条件有关,个人无法完全掌握。中国人常说,听天由命,即是此意。

孔子认为,天命不掌控在自己手里,所以要顺自然,安天命,懂得理解、接受天命,这叫知命。

同时,人生还有另一种东西掌握在自己手中——仁。仁者爱人,修身之道至为简单,只需心念一转,即可成仁。所以君子尽仁,努力实践,直至道德完满。这叫“与仁”。

孔子认为,君子应舍弃命运执着,专注仁心修炼,这样才能掌握自我,走上正途。这叫不知命,不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用民间俗语说,叫尽人事听天命。

你看,孔子的话虽然表面不连贯,跨度大,但义理丰富,逻辑严密,一环扣一环。这是孔子哲学的内部逻辑,也叫义理逻辑,与黑格尔式的语言逻辑迥然有别。

孔子思想代表了中国式哲学的特点和精神:不重逻辑细节,重内在义理,意在言外,含蓄蕴藉;表面上看似无逻辑,实则里面有理性逻辑、思想逻辑。

中国式哲学的路径和神韵,与西方哲学的语言逻辑不同,其中奥妙恐非黑格尔之辈所能切身领悟!

再如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不是哲学?按照黑格尔语言逻辑标准,它不是典型的哲学。按照中国哲学传统看,《道德经》当然是哲学,且是高深莫测的哲学!

与黑格尔式逻辑推论不同,《道德经》表面上不成系统,不合乎亚里斯多德式三段论标准:有定义、大前提、小前提、推论过程,最后是结论。

《道德经》类似于诗文体式,分行、分段、分章排列,句、段、章之间跨度大,没有细密的推理过程。从此意义上看,《道德经》不同于苏格拉底式“对话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小逻辑》等西人哲学著作。

但《道德经》思想深刻,其中蕴含很多宇宙、人生哲理,如道、德、名、有、无、虚、静等。

这些范畴没有明确定义,不同于西方的理性概念,但老子又通过多种方法,尽力暗示这些范畴的含义。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天地之母。这些话语是什么意思,里面有哲学和逻辑吗?

当然有。老子的话不是逻辑推论,非概念演绎,属于“言外之意”型哲学,其中义理曲折奥妙,非语言逻辑所能掌控,只有借助启示性话语暗示。

中国文化历来轻视语言。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易传》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说,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

中国文化轻视语言的传统由来已久,此处不再展开。但西方式逻辑却是以语言为基础和前提。语言可分两种,一是逻辑语言,二是文学语言。

逻辑语言即西方式推论语言:讲究概念明晰,推理严谨,如亚里斯多德式三段论: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这是语言推理逻辑之经典例证。

《道德经》和《论语》一样,不看重概念定义和逻辑细节,重视经验描述、感性体悟。

像道、有、无、虚、静等说法,皆含义抽象,朦朦胧胧,用概念语言难以定义,只能借助人的感性体验,一如禅宗之顿悟,才能入味;一旦了然于胸,即豁然开朗,就算是悟“道”了。

中国式哲学很神奇、很玄妙,但很有启发性,耐人寻味。

老子认为,宇宙之道,非推理对象、非语言对象,为言外之意,需要体悟。

老子的道为何用推理无法把握?《道德经》没有说明,道理如下:

道是天地混成,无区别、无属性,难以定义。因为只要用概念下判断必然包含肯定,只要有所肯定,必然有所否定,即黑格尔说的肯定即否定。

庄子也是如此看法,西方现代结构主义哲学之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与老子思维方式有些相似。

还有,只要逻辑推论,必遵循不矛盾律或同一律:同一推论过程必须保持前后同一,不能自相矛盾,否则别人无法理解,陷入逻辑悖论。

《道德经》说,道既是有,同时又是无;既有名,又无名。这显然属于语言逻辑悖论,违反同一律。

老子又说,无可奈何,道的本性就是如此,舍此无它法。这已经不属于西方式语言逻辑,而是一种辨证思维:对立即互补,相反相成,即《周易》、道家文化思维。

黑格尔显然无法理解中国式悖论思维,无法领会言外之意的奥妙,只能空发感叹:《论语》不是哲学,中国没有哲学。这种看法皆因人类认识之局限性,谁也无法避免,可以理解。

根据后现代主义观点,世上没有绝对真理,人的认识全部有视角性、主体性,这也是量子力学认识论原理,已被科学证明。即使像孔子、老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此等大思想家,恐怕也难以超越。

最后说一下,黑格尔式思辨哲学,局限很大,19世纪后,即遭到后人猛烈攻击,如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等。

即使在中世纪,思辨式神学一样遭人非议。如神学家德尔图良、波那文特、圣.伯纳尔都认为,信仰和理性完全不同,不能用推论逻辑解释信仰。当然也有反对者,如圣.安瑟伦、阿伯拉尔、圣.托马斯.阿奎那等人,这些神学家借助逻辑推理,解释上帝信仰。此中问题繁多、复杂,不再展开。

综合上述,我们认定,中国文化不仅有哲学,且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特色哲学。这种中国式哲学精神是:不重概念和语言推理,重内在义理和感性体悟,意在言外,点到为止,韵味无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