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本书的第二次阅读,专门买了它。起因是跟某大佬约饭时,提到了书中的“影响圈”与“关注圈”。拿到书后先看了这部分内容,有些没有吃透,但大体有了认识:少对关注圈花时间,但又不能没有;想办法把影响圈(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变大。
看了一遍之后,发现书里处处是宝。译者真的是为了通俗易懂,把一本好书翻译成“街边摊的书”了。
首先,以终为始 翻译的不好,本意其实是“谋定而后动”,用合适的方法,畅想未来想要的生活,然后制定原则与分角色的职责,然后去做。
效能=产出+产能,高效能指的就是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既不能只养鹅,不追求蛋,也不能为了蛋杀了鹅。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思想是核心,需要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彻底的改变、持久的改变。
积极主动不只是做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别人是否履行职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态度。
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通过改变外在而不是内在性情来追求幸福,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
习惯二,谋定而后动——自我领到的原则
这一章笔记较少,可能是自己已经是这样了吧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四象限,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因为所有的都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怎么可能)。
结合附录,用第四代时间管理的方法来做事,始终用“第二类任务为核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出了问题,用第二类事物方法来思考问题,默认情况下,应该同时用第一类任务来解决当下危机,这一点应该是所有中层都应该明白的,不需要额外沟通。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一般人会认为,资源有限,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加入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放佛一场竞争和游戏。 他们时时不忘与人比较,认定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表面虚情假意的赞许,内心却嫉妒不已。
相比之下,世界上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因此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管理培训往往有时间、流程、目标(可能并不清晰),为了达到目标,公司给了充足的时间和资源。但其实可以简单地将目标具体化、可视化,然后给予方针引导,其余的交给个人,时间和资源浪费反而更小,成果更好。
不要定规则,只定规则的规则,即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旦老板成为每一个下属的得力助手,他的控制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层层管理和操控的范式反而无用。这样,所能管理的就不再是六七个人,而是20、30、50甚至更多。
(但为什么P某人没有这样做?可能是下属不给力,没有能动性,需要鞭挞?可能是这样会导致他不了解工作细节,失去控制?应该找大佬问问)
既然要发挥双赢思想的优势,就要从制度上奖励双赢行为,如果还是奖励 输赢行为,那没变化。
双赢过程:
1.真实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顾虑,甚至比他们自己更了解
2.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要讨论事情的正确性,而非人所处的立场)
3.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4.寻找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先作为一个倾听者
四中错误回应方式:
价值判断——对他人的意见只有接受与不接受
追根究底——用自己的价值观探究别人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通常情况下,人们需要的只是个倾听者,并非需要你的建议。
P153的例子多读几次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余额充足的情感账户、双赢模式、先理解别人的原则,加在一起,就是实现创造性统合综效的理想环境。
以习惯四为目标,以习惯五为技巧,以习惯六为交往方式。
参与的程度越深,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投入就越多,释放出来的创造力就越大,越需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人。
处于不利境地,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统合综效。不要在意别人的无理行径,避开消极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坦诚相待。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的原则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更多的第二类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越是改善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