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洗脑 读后感

“东施效颦”背后的营销逻辑

2017-08-30  本文已影响7人  左客

        这一章重点讲的是同侪压力,或者说从众心理,这种集体行为的这个心理学因素对对受众人群行为的影响。这倒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成语,东施效颦。东施效颦,是典型的从众心理,而同侪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其他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行为。其实这种消费心理已经鲜见不鲜,就拿最近的两个社会热点来说,其中一个是喜茶,另外一个就是战狼二现象。

“东施效颦”背后的营销逻辑

        想喝一杯喜茶的平均排队时间是在四个小时以上,虽然后期也有很多质疑是雇人排队啊等等炒作的行为,但是无论是真是假,那这种从众心理对消费者的这样一个影响,我们是显而易见可以看到的,就像平时我们去选择一家饭店,我们通常会选择人最多的,而不会选择门可罗雀冷清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众心理。而近期的战狼二也是这样,我们大部分人看到了很多人都选择去影院看一场战狼,虽然有很多心理导向,爱国啦,支持啊,情怀啊等等,这种所谓的心理引导,但是大多数人这样一个选择,也无不在影响着我们其他更多人的人的行为,而且当我们看到这种数字不断飙升的时候,就有一种凑热闹的心态,也就是从众现象。这种消费倾向影响了我们大多数人。

        当然这种现象背后还有一个反向思维的逻辑,就像我们很多人看大部分人都在用某一个牌子的手机或者说某一个品牌的服装,那我们就会选择不去选择这一款衣服或者手机,这是典型的反从众心理,就是所谓的不随大流,这是差异化的营销的典型特征。像最后一个关于俄罗斯伏特加酒的案例,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个典型的反向思考案例,原来所有的酒厂,都会想办法让消费者买更多的酒,喝更多的酒,产生更多的消费,但是当中国劲酒,广告打出: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时候,所有人都眼前一亮,这正是反向思考的一个典型案例。他背后引起了一个社会现象,人们的概念是就是酒好,但是多喝也伤身,这也成为了很多酒场里大家,少喝酒的这样一个借口,给大家一种,少劝酒就是为对方身体负责任的一种心理感觉。这也成为风靡一时的社会现象。

“东施效颦”背后的营销逻辑

      相信善于跳进跳出,善于运用从众心理,善于运用反向思考,一定会能找到品牌的切入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