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有时是一剂毒药,炽热的情感最终燃烧的是自己
爱情有时是一剂毒药,炽热的情感最终燃烧的是自己
为自己心中圣洁的爱情付出全部的热情,几近痴狂。对自己心爱的人儿魂牵梦系,几番挣扎,最终毁灭自己寻求解脱。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我看到一个对感情有着宗教徒般虔诚与狂热的少年维特,怎样经历了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最初爱慕上绿蒂的心醉神迷,欢欣幸福到最后面对心爱的人却无法得到的无奈的痛苦、愤懑、忧郁;从世界万物种种美姿都能在他的心灵中活跃、心中宽阔得能容纳整个宇宙到失去了感受世界的敏感、心中不再涌流出欣喜之情。原来让他幸福的一切变成让他痛苦的根源。
维特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能感到超乎常人的对爱情的美妙感受,一个指尖的触碰,一个温柔的注视,一个词,就打开了他感情的闸门,令维特陷入热情、痴狂的感情中,也正是他这颗纤细敏感的心,也让他更深的体会到得不到绿蒂,他整个精力的吞噬,快乐的消逝以及整个世界的坍塌。情感的炽热有时是一面双刃剑,它能让你无比的感受到幸福,也可以让你尝到失去爱情的无比痛苦。
爱情有时是一剂毒药,炽热的情感最终燃烧的是自己
爱情,这神圣的字眼,它就好像放进走马灯里的光亮一样,能 将整个世界照亮,并在它的四壁映现出五彩缤纷的图象,令人迷醉,但它却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一个能擦出爱的火花的人,是上天注定的缘分,遇到是幸运还是不幸,就要看两人相遇的时间是早、是晚还是刚刚好,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老天对我们极大的恩赐,反之,则是不幸的开始。徐志摩说过“爱情的双方,被爱的人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了魂,在每一段真心付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却收获了残忍”,而维特就是那个献祭了灵魂,而收获了残忍的被吸灵者。在不幸的爱情中,太执着付出的一方,最终都会被自己炽热的情感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一段无望、无缘的爱情中,一味地献出热情和痴狂,就如同喝一杯毒酒,饮鸩止渴一样。
维特之死正是由于他性格上的不安和偏执、爱而不得的无奈和忧郁,夺去了他的全部快乐。他看到他要么象爱上寡妇的长工一样,用暴力和仇杀代替爱情和忠诚,要么象爱慕上绿蒂而被拒绝、丢掉工作最后疯掉的她父亲的秘书一样。维特从那两个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选择了自杀结束痛苦。同时,通过死来成全绿蒂。小说的结尾,维特在最后决别的时刻吻了绿蒂,维特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个让他热血沸腾的感觉—-那就是绿蒂是爱他的。可是他选择死亡的枪却是绿蒂亲手拿给他的,绿蒂应该能够预感到维特要借枪的目的,却没有阻止,维特最后绝望的用绿蒂给他的枪结束了生命,就像安娜卡列尼娜选择用卧轨自杀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而致使弗龙斯基的余生在痛苦和悔恨中挣扎。
爱情有时是一剂毒药,炽热的情感最终燃烧的是自己
维特死了,我们不禁为维特的死感到惋惜,其实,绿蒂也是爱维特的,但却没有爱到为了他放弃一切的地步,而维特爱绿蒂却爱到了毫无保留、无法自拔的程度,他把爱情奉为至高无尚,神圣无比的事情,极端的理想主义、完美主义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冲突:一个把爱情当作全部世界的人,一但被爱情遗弃,就代表他的世界不复存在;一个把爱情当作他的全部信仰的人,一但信仰动摇,就意味着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这样也不难理解维特之死的原因,他成为了他执着爱情的殉道者。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体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适者生存”。当现实与理想发生激烈排斥时,只能做适当的改变,否则将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难以生存。而对生活做适当的妥协,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记得有人说过“年轻时我们梦想着改变世界,到最后才发现,我们渐渐地被世界改变“。同时,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要多方位,从不同人的立场出发看待问题,而不是像维特一样只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最终走进自怨自怜的死胡同。如果从更多维的角度来看世事,就会发现世界上纯粹的东西也许根本不存在,欢乐总是伴随着痛苦、幸福总是伴随着遗憾、成功总是伴随着失败、得到总是伴随着失去、长久总是伴随着短暂、完美总是伴随着不完美,一个极端完美主人者,也许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无法得到完美的答案,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才会得到一个完美的世界。
爱情有时是一剂毒药,炽热的情感最终燃烧的是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