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2022-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自由穿梭吧

今天翻阅到推荐《中庸》的视频,引发了阅读的兴趣。知识不是陈旧的衣物,藏进衣柜就再也没有见光的一天,知识更像酒,历经时间的发酵,穿过我们的身体依旧能品出醇美的味道。

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创作的,距今已经2400多年。今天大多数人仍然都熟知中庸,因为我们从学校,书本,以及各种文章视频媒介都有不断提到中庸。它成为儒家文化重要实践,也成为我们文化延绵的血脉。

原文中没有直接将中庸作为一个词汇解释,我们今天对中庸的理解来源于公元1500年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解释比原文更有耳熟。

原文中也很多十分有名的语录,经过数千年而被许多人传阅,这些语录才更能成为我们经受时间考验的智慧。(部分我摘录在文末),中庸实际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比如我们经常断章中抽取做学问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五个步骤确实是追求学问,知行合一好方法。

另外“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比我们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等思想更有预见性。我不清楚我们今天的学习和行动方法能此先进多少。

这么重要的学习和思考方法也不是中庸的主干,只能算是枝节。中庸展示内容要丰富宏大的多,只是今天的我们很少有时间去关注罢了。

今天每天都有大量信息穿过我们身体,但静下来感受下,天空、森林、湖泊,以及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宇宙一部分。因此我们古人一直都想法让自己和宇宙融为一体,从精神上,思想上,行动上实现完全的融合。时时刻刻都做到天人合一,每天修己最终实现达人的理想。

再次读中庸相信已经没有人为了科举考试,也不是了做官。但重新读中庸,按中庸的方法进行思考,就能获得这种思考方法带来力量。因为作者以及后世许多人都在在这个中庸的思想方法上在人生、事业上获得成功。

下面是摘录原文名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