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贺情绪之生气篇
吃晚饭的时间,粥有点热,贺贺就拿着馍跪在沙发边,边吃馍边翻着书看,馍快吃完时,贺贺站了起来,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馍,举得高高的,像是开飞机的样子,爸爸说:“馍能那么拿吗?”,爸爸的话刚说完,贺贺的馍就掉在了地上,爸爸说:“看,掉地上了吧!我提醒你没有?应该怎么吃馍?”贺贺捡起了馍没有说话,爸爸又说:“往后站!”,贺贺跺了一下脚,大声说:“不,我不!”,爸爸说:“你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往后站!”,贺贺往妈妈身边靠靠,说道:“我不!我不想接受惩罚!”,边说边掰了一小块馍,往爸爸的方向扔去。一直没有说话的妈妈,这时严厉地说:“你想干什么?往后退一步!”贺贺看看妈妈,依然说:“不,我就不接受惩罚!”,妈妈说那你把馍给我,贺贺还是说:“不!”。妈妈说:“好吧!我们说什么你都是不,给你讲道理你也不听。接下来,你自己玩吧!也不要跟我们说话。”,妈妈又对爸爸说,“今天晚上都不要理他,我们吃饭,吃完饭,我们做自己的事情,不和他做朋友啦!”
爸爸妈妈继续吃饭,都没有说话,过了一会,贺贺悄悄往后挪动,爸爸说:“你是要接受惩罚吗?”贺贺说:“不是,我不接受惩罚。”语气明显没有那么强硬。吃完饭,爸爸和妈妈都坐在沙发上看手机,没有理贺贺,爸爸看到好玩的,让妈妈看,贺贺凑过来想看,妈妈把手机还给爸爸,看了贺贺一眼,没有让贺贺看。贺贺没有说话,一个人吃完手里的馍,然后走到桌子旁边,把自己的粥往身边拿了拿,又搬来小椅子,坐下开始喝粥,喝完粥,主动把碗送到厨房的水池里。回来,看看妈妈,妈妈没有抬头,也没有说话。贺贺又走到爸爸那边,趴在沙发上,翻了一会书,放下书,又趴着玩了一会,悄悄地往爸爸身边挪,用手轻轻碰碰爸爸,爸爸悄悄对妈妈说:“他在悄悄向我靠近!”,妈妈说:“他不道歉,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不要理他。”,爸爸站起来去洗碗,贺贺又移到妈妈这边,用手碰碰妈妈的衣服,挡在妈妈的眼睛前,妈妈说:“你要干什么?”贺贺说:“我想清楚啦。”妈妈说:“你想清楚什么啦?”贺贺说“不知道!”,妈妈说:“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贺贺说:“不能不讲道理,不能打人,不能推人。”妈妈说:“就说今天晚上的事情,你是怎么吃馍的?”贺贺说:“举起来啦”,妈妈说:“然后呢?”贺贺说:“掉地上啦!”妈妈说:“爸爸提醒你没有?”贺贺点点头。妈妈说:“接下来,爸爸让你往后站,你是不是不愿意。”贺贺说:“嗯!”,妈妈说:“你是不是又掰了一块馍扔爸爸?”贺贺继续嗯,妈妈说:“这样做对吗?”贺贺说“不对!”,妈妈说:“那应该怎么做?”贺贺说:“好好的”。妈妈说:“吃饭的时候,拿着馍玩是不对的,爸爸批评你,你不接受,还拿馍扔爸爸更不对。做错了事情,就要接受批评,接受惩罚,即使不愿意也要接受。”贺贺点点头。妈妈又说:“爸爸妈妈都不希望你是不讲道理的孩子,老师也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就像今天晚上,你不讲道理,爸爸妈妈不理你,你就没有朋友啦,所以,生气的时候哭闹,打人,扔东西都是没有用的,不对的,知道吗?”贺贺点点头。
贺贺性子急躁,只要有人批评他,要求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一生气本能反应就是说:“不,我不要”,进行强烈地抗拒。根据贺贺的性格特点,爸爸和妈妈商量,在家中,遇见贺贺不讲道理的时候,两个人的态度一定要一致。爸爸呢?同样也是急性子的人,面对贺贺做错事情的时候,总是采用严厉批评、大声训斥、甚至打屁股的方法。妈妈觉得简单的批评和打屁股,虽然在事情发生的当时会有一定的效果,而结果往往是贺贺大哭一场,当时解决了问题,下一次还会再犯同样的问题。妈妈经过反思,认为针对贺贺的情况,急是不行的,在他情绪激烈的时候,硬碰硬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他,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冷处理,让他自己好好想一想,然后再讲道理。
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处理,发现贺贺生气时,情绪的强度开始减弱,不顾一切地哭闹减少了,偶尔也能听进去别人的劝告。今天的案例,贺贺生气时,口头语言依然是:“不,我不!我不要!”,但身体上的使劲扭动身体、跺脚、大哭的状况明显减弱啦。在劝说无效之后,妈妈建议冷处理,大家都不理他,做自己的事情。一段时间后,贺贺开始采用各种方式,主动靠近爸爸妈妈,说明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那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爸爸妈妈不理自己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是不好玩的。这时候,再给他讲道理,他明显能够接受,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逐步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在做错的时候,耐心倾听他人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