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

《傅雷家书》读后感

2018-03-11  本文已影响54人  叽里咕噜啊噜

文/敖红花

    《傅雷家书》接近尾声,心情陡然沉重。我心里第一个念头便是:身在英国的傅聪得知父母双方受辱自尽的消息,心里该是如何的难受。因为傅雷夫妇对长子的万分疼爱实在让人怜惜,直至离世前十五个月都没能见上傅聪,也从未抱过他们远在异国的孙子。整本书,整册信,让我敬畏的不仅是傅雷先生广博的知识与高洁的品格,还震撼人心的是他将对儿子傅聪的谆谆教诲,从始至终都念于心。

      因为此书皆为信件上的内容,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下,傅雷夫妇与都尽情地倾吐着对傅聪的挂念与教诲,信上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一对父母的真诚。所以读者感受到的,无论是双方对知识,还是艺术、生活的交流,都贯穿着一种穿透人心的真实感和信服感,读起来自然抱着“虽不奉为圭皋,却实为锦句良言”的心态。

     傅雷先生一生都极为自律,敏而好学。幼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过着修道院式的童年,但是成年以后却热忱于追求真理,为人刚正不阿,对事业忠心耿耿,对家庭又负责任感。

身为中国一代文学评论家与美术评论家,他所积累的学识与智慧在当时中国是少有的。而这样一位满腹思哲的人要怎样将他的情怀言传身教于20岁起就漂洋在外的下一代呢?

     傅雷先生说: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学习钢琴上,傅雷先生几乎每封信都会教傅聪如何学习,灌以他最真挚的学习经验与箴言。给傅聪的132封信上,绝大一部分内容都是父子双方讨论音乐,艺术,书籍,两个人像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双方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当然傅聪是最大的受益方。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如何掌握时间,如何巩固学习,如何理性地感受音乐,如何将知识完成从理论——实践——实践理论的过程。父子双方在学习中进步,更使父子情俞加浓厚,不同于普通的父子爱,这样的感情,早已超越父子情,在学识的互相融合与熏陶下,他们拥有者亲情血缘上更高一层地热烈的感情。

      在人格培养上,傅雷先生教导傅聪要理性,要随时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要有广阔的胸襟,要追求智慧,要怀有感恩之心,要对家人负责,要淡泊名利。而傅雷先生本人也是这样的。他一生清廉,从不肯白白受予别人的帮助,也不会违背原则去做有违真理的事,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不能打破底线。他更是在傅聪婚后叮嘱他千万要控制好钱财,不可为钱财所控制,要适当减少钢琴出演的次数,专心做音乐艺术,向着更高更远的境地努力。由此可见,傅雷先生的追求诚为高尚与远大。

      在生活习惯上,教傅聪应该把不必要花费的时间都节制起来,教傅聪要学会调度金钱,要处理好娱乐与工作的关系,教导傅聪在工作紧张的时刻要定时感受大自然,放松心情。傅聪的每个阶段,学习阶段,心情低落阶段,婚后阶段,傅雷先生无时无刻不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授予傅聪,一个父亲殷殷切切盼着子女好的心情莫过于此了。

      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真切的教导,在此不能一一说尽,此书承载的感情过于厚重,傅雷先生常说“真理至上”,无论谁也不能动摇这个原则,他又说:赤子孤独,于是创造了一个世界。死前,他蒙受着底线遭到践踏的屈辱,死时,他又呼喊着克里斯朵夫,似乎是想与那一代代的艺术家相聚。带着他对儿子的思念与爱,带着对现实的不屈,带着他的满腔热血,他终是奔向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他创造的世界,他,不孤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