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识人知己—《雍正帝》读书感悟
常言说:读史可以明智。其实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管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经济水平如何变化,其许多内在的规律却具有一惯性和连续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做到鉴以往而知未来,才可以做到古人的经验,今人可识而用之,关键就看你能不能沉下去想到那一点,悟到那一层。
就像《圣经》里说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因为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因此我很喜欢读关于古代人物研究的书籍,来类比今人今事。而所有的历史人物中,雍正无疑是较为争议的一个。近三百年来,关于他的各种或真或假的传说、野史层出不穷,人们乐于谈他、论他,当然也有人诽他、谤他,往事如烟,真相也往往被覆盖在各种附会之下,让人难以探寻。
有人曾这样诙谐的形容雍正:他爹死时候只给他留下了几个铜板和一个一吹就要倒的破草房,但他死的时候却给他儿子留下了一个超级大的别墅和满屋子的钞票。人们称赞他的励精图治,欣赏他的刷新吏治,学习他的民族政治,同时也有人说他严苛,狠毒,不留情面……
如果你想真实而全面的了解这位历史人物,我推荐你读一读中华书局版冯尔康编著《雍正帝》,作为南开大学的清史专家,冯先生在书中采用了大量的雍正帝满/汉文朱批奏折和朱谕为佐证,立足人物性格及历史定位,从他的思想、学识、才能、为人和性格等方面入手,还原了雍正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业绩,让你能够从容的穿过历史的尘埃和幕布,走进这位颇具争议的千古一帝。
谈及雍正,世人大多赞其勤政自律、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但往往忽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高明的改革措施。这些方面书中自有论述,不在今天的讨论之列。我感兴趣的是其中折射出来的雍正帝的驭下之术,也即管理的艺术,对我们有相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心殿西暖阁,是雍正日常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在这里他曾手书“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对联,至今还挂在故宫里的老地方。这句话虽然有点帝王一家的意思在里面,但其实却反映了所有领导者内心深处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牢牢地把握住自己和组织的命运,而不被其他人所干扰。然而愿望总是过于理想,在现实之中,领导者管理活动往往会面临各式各样挑战,特别是来自下属的一些有心无心的“小动作”,表面无害却影响颇深,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书中很多鲜活的实例就证明了领导者千万不能忽视下属做出的这些“小动作”,以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里举几个小例子权作引子。
众所周知,雍正一直严厉打击结党营私,为什么如此呢?这就不得不说说以朋党为友的害处。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公司,还是组织,只要是一个组织机构,那么这个组织就会有一套自己的运作机制,虽然有的时候不同的组织具体形态各异,外表不同,但是都有一条核心原则,那就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必然处于信息、利益、权力这三种资源传输流动的枢纽地位。而如果他的下属分帮结派,构建少数人的“小圈子”,就必然会使得资源在组织中的流动“短路”或阻塞,使其枢纽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荒废。一旦这种情况在组织内部形成气候,领导者轻则被“削弱”,重则被“架空”,更有甚者会被“取而代之”。
其次,任何一个组织,它能够给成员提供的发展机会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实现所有人的发展愿望。这时候,个别城府深沉又心怀抱负的人,往往会另走一端,以蔽恶为仁,时时刻刻充当老好人。一方面可以做顺水人情,收买人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持有把柄,引而不发,时机成熟后以形成控制。雍正在登基前,他的竞争对手就非常善于使用这种方法来为自己布局,并且在其登基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余波不断。
最后,顺机应变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在很多场合下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上升到人格方面,一个组织成员或下属,经常改变自己的立场,那就值得商榷了。以数变为智,最后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其实数变不一定多智,雍正朝的隆科多可以很生动的说明这一点。因此,精明的领导者对于立场不坚定的下属,即使才有才能,也要“限制使用”,很多情况下,会识人有时候比会用人更重要。
总之,史海钩沉前路远,识人知己惠处多。在人生旅途之中,多花点时间读有益之书,有所思、有所得并最终有所用,就能极大的提升我们的社会技能。话不多说,更多的精彩,期待你在本书中亲自去挖掘。
图文|朱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