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初体验—哈罗单车使用分析
随着入局者的逐渐稳定,共享单车也慢慢变成一种大众出行方式,这个话题也算逐渐冷却下来了。在共享单车变成现在这么普遍之前,杭州的公共自行车一直是我青睐的对象,这次尝试更多也是出于互联网民工内心自发的好奇心。
这次体验的单车叫做“哈罗单车”,之所以选择体验“hello bike”而不是更火的ofo,只是因为我身边只有这辆白色的hello bike(你们不懂穷乡僻壤的痛)。言归正传下面围绕“hello bike”分享下我对共享单车的看法:
第一、业务层面
1.用户定位:
无论这个行业之前被炒作得如何,看待市场场景还是得看其定位的用户群体,了解用户心理最深层次的需求才不会被舆论带坑里。
Ofo最开始诞生在大学校园里,之后才被慢慢扩散到其他市场。大学校园是个非常好的孵化基地,用户集中且基数大、传播速度快、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力强,低成本消费力强,而且共享单车也非常好地切中大学生厌倦中短距离步行的痛点,所以从诞生一开始就能得到非常好的自传播。
从这个角度理解,大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谁拥有更多学校谁就能暂时领先别人一步,这里尤为一线城市的竞争最为激烈。但另一方面,现在离之前被媒体渲染的沸沸扬扬的使用场景还是有点距离的。
总结下目前共享单车的群体:大学生为主,其次是有短途代步需求的人士(以白领等工作人士居多)
[用户年龄分布图]2.盈利模式:
从目前来看,共享单车的主要收费模式是押金+使用费,其中使用费的计算规则是:mobike1元/小时,lite0.5元/小时,Hello bike 1元/30min ,貌似计时收费成为了“行业规则”,的确如果单独以里程进行收费将会有许多业务漏洞:例如解锁后不使用等问题。
押金方面,平台方收的押金基本在200元以上,这次使用的hello bike押金是199,小白单车是299,还有对用户比较人性化的优拜,他打通了支付宝蚂蚁信用,只要650分以上即可免押使用。
当然现在的盈利模式可能还是比较单一,像广告、电商等业务均还未被开拓。不过也好理解,现在还处于市场培育和开拓阶段,盈利变现还不是重点,只是不知道之前互联网“上半场”的游戏规则——用户量先行战略在这里还能不能行的通。
第二、产品层面(哈罗单车)
1.产品模式:
第一个版块:寻/租车系统
在整个使用系统中,寻/租车系统是用户最直接接触的,也是最影响用户体验的一块。
哈罗单车的使用逻辑如下:
主逻辑第二个版块:个人信息系统
为保证用户正常使用,个人信息系统必须完善其用户评价模型,即用户信用分
【用户信用评价纬度】
其次再是一些使用记录、邀请记录、疑问咨询等系统。
个人信息系统第三个版块:业务反馈系统
由于哈罗是可以停放的地方非常自由,你甚至会在小区楼道里见到他的存在,所以由用户发起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为运营人员减少非常大压力。关于反馈功能的布局,从设计上来看,权重也是非常高的。
业务反馈2.产品设计上的亮点:
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有四点的产品设计我觉得是可以点个赞的:
第一点:首次使用奖赏1元
第二点:充值系统的起步重置费用是5元,这对用户的留存是个非常好的改善
第三点:换车之后的15分钟的免费使用
第四点:扫码自动开锁,停车后上锁后自动结束计费
换骑优惠3.需要改进的不足:
首先是硬件上的问题:
在我的使用过程中,一共尝试使用了4辆车,每辆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而且有两辆车已经到了影响正常使用的地步;同时在硬件设置上,不能调整座椅高度真是个很尴尬的问题;
第二点,关于约车系统的bug:
第一次使用时,我成功预约了附近的一辆车,但是最终扫码确认时却提示“该车无法使用”,这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同样是成功预约上一辆hello bike,发现别人正在使用这辆车......
第三点,关于用户流失:
第一次接触到hello bike时,我还未下载其app,所以本能上是拿微信扫描其二维码,结果告知我只能通过下载APP后体验......这个方面,我觉得完全可以靠小程序减少流失。
时间问题,先码到这,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