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

2018-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杨开仁

      从个人建构主义转向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今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势。社会建构主义主张,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关注学习者潜能,支持学习者基于自己的意义发现而展开文化创造的教学思想。

      一.从个人建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建构主义关于知识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基本假设是: 学习者是通过自身的主体性知识建构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来形成新的认识的。建构主义主张从形成能动的知识建构出发来建构“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个人建构主义关注个体的知识建构甚于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基于个体的知识建构活动在个体内部形成的。

      当今建构主义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已从个人建构主义转向社会建构主义,换言之,其理论射程从个人扩大到社会与文化。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影响,通过直接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的一个根本观点——学习主体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是同个人建构主义相一致的。但社会建构主义不同于个人建构主义在于:它重视对话的交互作用过程;认为人的认识跟社会文化变量交互作用,有时受这些变量的制约而形成。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知识形成的主要活动是语言和基于语言的相互沟通。把沟通活动作为认识形成的中心,这是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的一个特征。

      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在知识论的基础部分是相通的,但在语言与人际沟通活动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何等地位这一点上,两者是不同的。在个人建构主义看来,认识活动是个体的经验,未必以语言为媒介;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有了语言与沟通的活动才使得个体的知识的建构不再封闭在个体的系统内,而置于更开放的社会系统之中。个人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主体是在个体系统中完成自己的认识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识活动从广义上说,是借助社会活动的参与而形成整合度更高的认识的。

      二.知识的社会建构与教学创新

      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关注学习者的潜能,支援学习者基于自己的意义发现而展开文化创造的教学思想。社会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和“文化实践”的概念以及它所倡导的学徒制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社会建构主义提醒我们,学习不是“个人头脑中的符号操作,学习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是“人们不断地相互合作的社会过程及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而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的认识价值、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

      社会建构主义提醒我们,“智能不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而是分布于环境与他者之中的”。因此可以说,确立“对话文化”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基本条件。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知识是由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及个人通过适应与发展而逐渐建构个人的理解的。

      社会建构主义还提醒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各自能动地进行信息搜集,在各自的情境与语脉中建构的。教学不是单纯地记忆信息,而是搜集适于情境的信息,并同既知知识关联起来重新建构的”。因此可以说,“远离学习理论的教学理论是没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甚于要求学生顺应教师,这才是教师的工作”。

      社会建构主义取向的教学创新是值得我们追寻的,这种教学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论决裂的过程,一种概念重建的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