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住着《坏小孩》:人性的善与恶,现实与童话
刚刚过去的六月,有部网剧刷爆朋友圈,引发持续大讨论。
“一起爬山吗?”
“我还有机会吗?”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细思极恐,想必大家已经猜出来了,对,就是《隐秘的角落》。
这部只有12集的电视剧,豆瓣评分8.9,最近引发的话题可谓来势汹汹。
原著小说《坏小孩》也迅速霸占各大图书榜,热度持续攀升。
很少追热点的我,端午假期在家也迅速看了电视剧和原著小说。
看完电视剧和原著小说,你会发现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是“颠覆性的”,出于审查的考虑不得不舍弃原著小说的敏感主题:未成年犯罪。
就像电视剧中关于笛卡尔故事的现实与童话解读一样。电视剧对小说进行了艺术再创作,使得故事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也埋了很多伏笔,让人浮想联翩,网上各种解读可见一斑。
看完电视剧和原著小说,也挺感慨的。毕竟,几年可能也就追一部剧。所以,结合电视剧和原著小说聊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1. 护身符还是免死金牌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以一起凶杀案开始,入赘女婿张东升在陪岳父岳母爬山过程中,乘机将他们推下山摔死。
而巧合的是三个小孩在山顶玩耍时,正好通过相机记录了那骇人的一幕。
而另一起意外事故,朱朝阳同父异母的妹妹失足摔死。
这两件死亡案件,让三个小孩密切地走在一起,他们开始密谋超出他们年龄的敲诈,隐瞒事件。
但是电视剧中他们作恶的出发点是“为普普白血病弟弟筹集三十万的医药费”,所以他们是可以被大人和社会原谅的,毕竟他们是孩子,出发点也很正。
虽然电视剧中朱晶晶的死亡,是个意外,但是朱朝阳和普普却负有一定责任。他们面对生命的突然离去表现的那种淡定,确实让我一震。
然而,看完原著《坏小孩》,电视剧中小孩的恶,那根本不算什么。小说中,普普和丁浩(电视剧中的严良原型)生活在杀人犯的家庭,而朱朝阳父母离异和母亲相依为命。三个人在男厕所欺凌朱晶晶,以及最终将朱晶晶推出窗户摔死后的淡定,也是让我后背发凉。
他们对生命的蔑视以及淡漠,让我震惊。我觉得一个人再坏,对于生命也应该有起码的尊重和敬畏。而朱朝阳彻底黑化后,居然想杀自己的父亲,并且是毅然决然。父母离异,对他们母子的关心不够,可再怎么也不至于有弑父的想法。甚至为了让这一切都像没发生一样,他精心策划,最终事件所有关联人员在他预先设计好的日记本中相继死亡,包括他两个最好的朋友。
可怕,可怕,实在可怕。他还是个小孩啊。我实在不敢想现实中是否真的有如此淡定并且善于伪装的坏小孩。
近些年,未成年犯罪的话题不减,未成年保护是不是保护过度了?《坏小孩》中,朱朝阳一直强调:未满14周岁没有刑事责任,最多去少管所关个几年。这也导致了他肆无忌惮的继续计划杀人。这种想法实在可怕,未成年保护是保护他们身心免受伤害,而不应该一味地降低他们犯错的成本。
保护未成年,不应该是降低未成年犯错后的处罚、惩戒力度,而是应该保护他们避免他们走上一条犯错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保护法》应该成为未成年的护身符,而不是免死金牌。
2. 人性的善与恶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在大人眼里本该天真无邪的小孩变成一个坏小孩的呢?
坏小孩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小孩出生本性都是好的,后天的家庭及生长环境影响了小孩的性格和人格。
实际上纯粹的坏人确实是很少的,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是有感情的。朱朝阳在外人看来成绩优异,全校第一,除了有些不善交际不合群,绝对是很多大人眼里的“好孩子”。而小说里,朱朝阳由于父母离异,长期缺少父爱,自卑,一直压抑着自己的不满情绪。他平时虽然安静不擅交际,但是他一直躲在隐秘的角落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解读着大人们的行为、心理,大人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小说最终以朱朝阳设计的日记本发展,这也是坏小孩最阴沉谎言背后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有本书,书名就叫《人性的善与恶》。作者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善与恶跟我们大脑的一个结构杏仁体有很大的相关性。杏仁体位于大脑内部,负责某些基本社交和情感功能的实现。杏仁体结构存在功能障碍的青少年缺乏与他人产生共情的能力,或者说他们缺乏同情心。杏仁体功能障碍使得人们同时失去了同情和识别恐惧的能力,而作者研究发现,利他主义与人们对他人恐惧情绪的识别有着紧密联系。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触动我的正是小孩面对生命死亡,没有流露出一丝恐惧。这可能也说明他们已经丧失了与他人产生共情的能力,缺乏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掌控。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坏小孩的背后也许有个不太和谐的家庭,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然而原生家庭的什么因素最终影响了坏小孩的产生呢?或许正是情绪识别,情绪管理出现了问题。还记得电影《头脑特工队》中怕怕、忧忧、厌厌、怒怒、乐乐,失去哪一个大脑就失去控制,特别是对负面情绪忧忧的处理,如果得不到疏通排解,生活就会一团糟。
对于问题家庭的小孩,社会应该多一份包容和理解。社会应该给予这些潜在的“问题小孩”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爱,建立良好的情绪表达和排解渠道。
预防胜于治疗,每个人内心隐秘的角落都住着一个坏小孩,他需要关心,理解和支持。
人性的善与恶,最终是情绪管理,同理心,共情的能力。
3. 现实与童话
电视剧里有个关于笛卡尔故事的现实与童话版本。而《坏小孩》与《隐秘的角落》不也正是故事的现实与童话版本吗。
小说里的坏小孩杀人于无形,电视剧里他们为了救治白血病的弟弟与“坏人”斗智斗勇。现实是残酷的,童话给人以想象,对美好的憧憬。
十年前看的一部电影《大鱼》,特别喜欢。父亲将人生故事略加“修饰”,改编成童话,不乏冒险甚至有些魔幻色彩。希望将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带给儿子。而儿子却因此更加不了解老爸,不知道真实的老爸是怎么样的,带着误解离开了家。父亲临终前,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现实有时候很残酷,苦难和困难无处不在。我们总倾向于让自己沉浸在悲伤里,觉得自己是最受伤的那一个。而实际上呢?痛苦和苦难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正如叔本华所说:我们对痛苦何其敏感,但对快乐却相当麻木。
现实有时候也无趣、无聊,生活更多时候是眼前的苟且,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让我们直面生活的挑战,热爱生活,做个英雄主义者。
愿人生活出童年的快乐,现实活出童话的美好。
-End-
关注公众号[阅心集],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写作,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