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拆书训练营【沟通】拆书帮第五次训练营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2017-06-09  本文已影响12人  辛十二

《精进》片段--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R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王辛-加一组-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2017.06.07

I

        1、what,      《精进》片段讲述了我们日常语言表达中经常会用一些毫无用处的词句,这些语句如同杂质削弱了语言力度,而简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让语句的内涵更加深刻,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探讨了简化思维的3种方法。

       2、why,       为了完整、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有时候会反复使用同样意义的词句,或者加上一些修饰语。这些词句影响了信息的传达,给人留下啰嗦或者不知所云的印象。有意识培养简化表达的习惯可以提升思维能力,还可以改变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3、how      累赘的言语就像我们体内的脂肪,不良习惯导致脂肪含量异常,而异常的脂肪则造成各种疾病。不想因此生病我想应该都知道怎么办:通过饮食调节防止过量脂肪的摄入,通过运动减少体内脂肪的沉积。而要我们的语言不出问题,应该培养简化语言的习惯,简化的前提是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方面来简化思维方式和表达:

       1、删除多余词句,去繁就简。就像手术去脂一样,通过检查找到多余的累赘并将其摘除掉。

       2、浓缩信息,把信息压缩在一个小容器里。

      3、找到共通模式,建立联接并压缩归并。

A1

          以往很少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完《精进》关于简化语言表达的片段,准备把过去的作业片段重新检核一次,这可能不算一个标准的A1,不过它对我的意义并不亚于回顾一件过去的事件。

        作业随意选的第一次第一段,随机的选择更能够发现问题的实质,以下是部分原文:

   “读完第一次作业里《非暴力沟通》的片段,其中的四个要素给我的第一反应觉得似曾相识。

     分析对比后发现这四个要素其实类似于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情绪ABC理论中的A和B,观察就是事件本身的客观反映,而感受、需要及请求类似于对事件或者现象的认知及信念,也就是ABC理论中的B,B是导致结果C的直接原因,而事情本身只是导致结果C的间接原因。不同的B会产生不同的结果C,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证明了要达到一个好的非暴力沟通的结果需要将这四个要素运用恰当。”

       表面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段话有两个问题:1.重复、无用的词句较多;2.概念分类错误。

A2

        现在重新写我会这样写“《非暴力沟通》片段中提到的四个要素初见时感觉似曾相识。

        观察、感受、需要及请求这四要素其实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情绪ABC理论中的B(对事件的认知),B是导致C(结果)的直接原因,而A(事件)只是导致C的间接原因。不同的B会产生不同的C,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要达到一个好的非暴力沟通的结果需要将这四个要素运用恰当。”

       1.采取了删除方法,比如“读完第一次作业里《非暴力沟通》的片段,其中的四个要素给我的第一反应觉得似曾相识”,因为看作业的对象主要是训练营的老师及同学,前面又有片段原文及引导,所以删除不必要的说明,改成“《非暴力沟通》片段中提到的四个要素初见时感觉似曾相识”。

       2.浓缩信息,比如“感受、需要及请求类似于对事件或者现象的认知及信念,也就是ABC理论中的B”,其实这就是一段概念的描述,压缩后改成“B(对事件的认知)”

       3.找到共通模式,建立联接并压缩归并。“观察”其实也属于B,所以把原句“分析对比后发现这四个要素其实类似于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情绪ABC理论中的A和B,观察就是事件本身的客观反映,而感受、需要及请求类似于对事件或者现象的认知及信念,也就是ABC理论中的B”改成“观察、感受、需要及请求这四要素其实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情绪ABC理论中的B(对事件的认知)”

       采铜把追求简洁比作拼图游戏,希望能在这个游戏中把我们的表达变得更简单,把我们的思维变得更清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