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失败的家庭教育是如何一代代“遗传”下去的?
《金锁记》:失败的家庭教育是如何一代代“遗传”下去的?
自从大学毕业后,蒙在被窝里看书到深夜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早已忘了跟着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泪洗满面,时而捶胸顿足的感觉了。在繁忙的生活中难以静下心来好好看完一本书,拿到一本感兴趣的书往往热血沸腾地看了前一两章就看不下去,但是前几天,竟然通宵一口气看完了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
《金锁记》讲的是女主人公曹七巧在嫁入大户人家姜家当了残疾人二爷的姨太太后,如何一步步变成心理极度扭曲,性格疯疯傻傻,受众人唾弃的小丑角色。
本书的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当代作家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当时中国正处于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互相影响,《金锁记》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作于1943年。
全书以月亮为明线,以曹七巧的婚后生活为暗线,刻画了主人公嫁入姜家30年,在追逐金钱物欲,权势的斗争中逐渐扭曲的人格。
作者以月亮为开篇: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又以月亮为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首尾呼应,用月亮的凄美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凄凉。
决定七巧命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 娘家人的不作为
家庭背景不好,曹家是开麻油铺的,如三奶奶的丫环凤箫所说,大奶奶是公侯人家小姐,三奶奶虽比不上大奶奶,但也不是什么低三下四之人。可见,连丫环都看不起七巧,称之为低三下四之人。当七巧的哥哥曹大年带着东西来看望她时,她都不敢告诉老太太,就算说了,老太太也是假装没听到!当大奶奶玳珍说曹大年破费时,丫环小双对大奶奶玳珍说:“大奶奶不用替他们费心,装得满满的进来,一样装得满满的出去!”本来七巧的婚事都是她哥哥贪图姜家的钱财而卖给姜家残疾的二爷做姨太太的,可见她哥哥是贪图钱财之人,姜家人打心眼里瞧不起。对于七巧的婚事,父母也默许,丝毫不会为女儿的个人幸福着想,就也注定了七巧婚后悲惨的命运。
因为在娘家没有被温柔对待,所以导致婚后也无法相信任何人,每个接近她的人,她都以为人家是另有所图,甚至自己的侄子来姜家看她,她都以为是哥嫂想图她的钱叫侄子来的。
第二、 丈夫的不作为
七巧的丈夫长年卧床不起,从客观条件上已经输给其他兄弟了,不料还早死,七巧早早就变成了寡妇,独自一人抚养一双儿女:长安和长白。加上自己人缘差,口无遮拦处处树敌,姜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排斥她。分家的时候,虽然她上演了一场哭闹戏,但结果还是按原计划分的家,孤家寡人还是被欺负了。
第三、 病态社会的毒害
从三爷季泽的所作所为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恶劣,赌博,嫖妓,吸毒盛行,社会充斥着新与旧的较量。七巧的女儿长安,一个黄花闺秀,却是吸食鸦片的;长安的未婚夫世舫,一个海归,是曾被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边追求新东西,一边活在旧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乱世,决定了七巧的命运。
曹七巧只是时代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七巧一生的怨恨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七巧的悲剧人生具有很大代表性,她的问题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家族一代代影响的问题。
婚前,哥哥为了钱而出卖了亲情,让七巧感觉钱比人情还重,婚后,女儿长白认识了未婚夫世舫,七巧说:“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别自骗自的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咱家的门第……”。就是这种从小耳濡目染的思想,让她亲手坏了女儿的亲事,她的两个儿媳妇,也在她长期的精神折磨下,相继自杀。正如文中所讲:“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金锁记》:失败的家庭教育是如何一代代“遗传”下去的?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的一段话耐人寻味: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七巧的女儿长安,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渐渐成了另一个曹七巧。在长安十三四岁时赌气要求退学,然后一路倒退,很快便学会使坏,时不时和母亲呕气。见到人还会抓着人家凄惨地说:“一家有一家的苦啊——表嫂,一家有一家的苦!”看见的人都说她活脱就是一个七巧。
短短的三个字“完不了”,让我彻夜难眠!这让我想起了有名的暴脾气山鸡哥演员陈小春,他在接受采访时自己也承认:“我的性格很在程度上受到压抑的童年的影响。”小时候他的成长环境艰苦,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父亲的脾气暴躁,他甚至还被铁链锁过脚。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不得不给自己装上一个保护自己的盔甲。
虽然陈小春很爱儿子,但是他在原生家庭里面根深蒂固的影响是难以改变的,以至于自己的爆脾气时时不经意间会伤到儿子。在《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中,陈小春嫌儿子走得太慢,怒吼儿子,引起儿子的不满,好在他也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好,并向儿子道歉。
陈小春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觉悟,导致教育的悲剧一代代传承,就像套上了金锁一样,牢牢地锁住了家庭的命运。
我的父亲,一个性格顽固苛刻的人,因此我的童年是在批评指责中度过的,我甚至有点怨恨,本来我可以更好的!小时候我曾发誓:“以后有小孩了绝对不会这样对待他们”。然而,直到现在,我仍然难以摆脱童年的阴影,当孩子犯错时,我仍会不假思索地破口大骂,用不耐烦的眼神狠狠望向他们,像极了父亲。当情绪上来的时候,什么难听骂什么,我唯一比父辈进步的地方是,事后我会主动放下身段去向孩子道歉,但我父亲永远是对的。不良的家风,一定要有一代人作出牺牲和改变才会变好,但这确定很难。
为了不让失败的家教一代代“遗传”,父母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童年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孩子一辈子幸福的基石!从小被温柔对待,孩子才能学会温柔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