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与鲁肃
周瑜鲁肃
赤壁战前,东汉中央政府统一全国的步伐似乎不可阻挡。曹操大概不会预料到,能够击败袁绍的大军,竟然会受挫于知名度远不及袁绍的周瑜。
假设出现关于三国的总结性填空题:三国毁于××,三国成于××。此题目的完整答案,第一个人应该是关羽,第二个人则非周瑜莫属。
周瑜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战,无论各种相关因素如何影响此战役的结果,但不可否认,周瑜的指挥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东汉王朝统一路径的最后环节,被周瑜强行中断。
公元210年,周瑜年仅36岁,英年早逝。公元211年,刘备入川。如果周瑜不是“英年早逝”,刘备的对手,将不是执行“绥靖政策”的鲁肃,而是以吞并荆州为己任的周瑜。假于时日,或许是周瑜入川,而非刘备。
刘备入川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既定计划,是三国分裂格局得以形成的最后环节。
周瑜英年早逝,临终前,周瑜向孙权推荐,由鲁肃接替其职务,执掌孙吴军权。
周瑜,是辅佐孙策建立孙吴政权的军队领袖。鲁肃,是辅佐孙权稳定孙吴政权的地方富豪。孙权接受军队领袖周瑜的建议,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地方富豪鲁肃,并非简单的人事安排,而是孙吴立国精神改变的体现。
周瑜在世时,孙吴的立国精神是以江东为后方基地,向长江上游的荆州乃至益州拓展。孙策初据江东时,甚至一度打算袭击许昌,此时孙吴政权的立国精神,展现以对外扩张为特征的竞争性格。
周瑜逝世,孙权不把军队指挥权交给程普等孙策时代的将领,而是接受周瑜的推荐,由主张“借荆州给刘备”的鲁肃执掌军权。孙权的人事任命,证明孙吴的立国精神,发生重大转变。
此时的孙权,接受鲁肃的“绥靖”政策,让刘备占据荆州,以形成魏吴军事缓冲地带。孙吴的立国精神,也由逆流而上远征益州的对外拓展,转变为固守江左、割据江东的偏安一隅。
鲁肃,地方富豪出身,鲁肃以富豪身份成为孙吴政权领导核心成员,皆因其赤壁战前对孙权的著名进言“肃等可迎操,而将军不可”。
孙权认为,鲁肃的“肺腑之言”,是为孙氏家族的利益而谋划。以阶级属性分析,鲁肃的动机并非如此。鲁肃之前已经把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家产贡献给周瑜当作军需,以此换取相应的政治利益。
“资产阶级”向来是唯利是图与精打细算,鲁肃既然已经投资孙吴政权,就必然要求从孙吴政权获取回报。因此,孙权如果向曹操领导的东汉中央政府缴械投降,鲁肃的全部投入将不会有后续回报。
至于鲁肃坚持联蜀抗曹,而不惜以付出荆州为代价的策略,并不足以证明周瑜激进而鲁肃退缩。鲁肃的“退缩”,是将荆州作为魏吴之间的战争缓冲地带,让刘备控制荆州,也即是让刘备替孙吴抵挡曹魏的第一轮攻击。演义里“忠厚老实”的鲁子敬,实质是扎根江东、潜伏孙吴政权内部的“资本家”。
“资本家”不会抗拒与孙氏家族同流合污,但绝对不接受中原政权的“大一统改造”。
鲁肃与孙权的第一次对话,堪称政治立场审查的经典对话,也充分体现了孙吴政权君与臣的政治立场。
鲁肃见孙权之前,周瑜对鲁肃说:“汉室不可能复兴,王气在东南。”周瑜毫不掩饰自己藐视东汉大一统的政治立场,建议鲁肃投奔孙吴政权。
孙权与鲁肃见面,孙权先提出问题,孙权说自己希望能成就的是齐桓与晋文的事业,问鲁肃有何良策。孙权第一次见陌生的鲁肃,没有提出恢复汉室或割据称帝这种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只是承认客观事实与现状,将自己定位为诸侯,以诸侯的楷模齐桓晋文为榜样。
鲁肃为了显示自己对历史的烂熟于心,针对孙权的提问,鲁肃说:“现在的曹操,就类似于当年的项羽(汉献帝就类似于义帝),将军(孙权)你怎么可能成为齐桓晋文?”鲁肃建议:现在应割据江东,然后称帝以便夺取天下,如同汉高祖当年。
谈话前,孙权并未能完全了解鲁肃究竟是拥刘的统派还是反刘的独派,鲁肃表明自己的立场,与孙氏政权志同道合。
孙权毕竟是东汉政府任命的官员,因此孙权在谈话结束时说:“我现在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称帝)非我所能及。”孙权与鲁肃彼此清楚对方立场,鲁肃的政治立场审查工作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