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恭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只养不敬。在2000多年前就存在了,甚至更早。这就有一个问题:在以孝为文明传承基调的中华民族,一直发展到现在,只养不敬这种情况,似乎并没有改善,反倒更严重了。
为什么会这样?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只养不敬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这些词,时时的冲击着我们的神经。甚至有的人说,现在我们处于一个认钱不认人的时代。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成绩,世人有目共睹,但也伴生了一种价值观,笑贫不笑娼,一切只用经济指标去衡量。
回到孝的问题上,很多人认为,只要多给父母钱,多给父母物质东西就是孝。但现在已不是物质溃乏的年代,父母更多的需求是精神层面的敬和爱,关心和陪伴。
只养不敬,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社会的产物,再进一步看,其实是权力转移的一个过程。
在农耕时代,人的活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接触面比较小的,而老人的丰富经验就是小一辈的财富,有什么不懂的就问长辈。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一家之主,是权力的掌握者。
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突飞猛进,新事物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年轻人成了社会的主力军,成了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话语权加重。渐渐的成了家庭之掌权者。
老人权力的消失,自然就不再被重视,被敬也就成了一种奢侈。好在我们的基因里还有尊老这个片段。
现在都在提倡国学,就是要讲道德嘛。
道德是让一个人向内求,是个人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有一个问题,监督不易。
那怎么办?只能靠外在的法去监督,用法的好处是可以有清晰的衡量标准。
敬,其本意所代表的意思是:慎重对待,不敢怠慢。如此看来,只有让人恐惧、害怕的东西才会让人产生敬。
礼、道德对人的行为约束缺乏强制力。
用法的形式来定义孝,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再加以道德辅之。自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