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不过景阳岗,武松喝了多少碗?
自古以来,民间关于老虎的俗语可谓数不胜数,像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
可以说,在古代中国人心中,老虎就是百兽之王。
(狮子:千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王,统治者也。
学者追溯其起源,一说是因为“王”字的甲骨文是斧钺的象形,斧钺是礼器,也就是王权的象征,所以“王”,就有了“统治者”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则说“王”字其实老虎前额上的花纹,因为老虎是山中之王,所以古人巧妙地把它头上的花纹“王”作为“统治者”的汉字符号。
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老虎的文化渊源流长。
在我国中原地区,民间还有许多关于老虎崇拜的风俗,这一点,在儿童的生活用品上反映得尤其明显:
在陕西,小孩满月的时候,舅舅要给孩子送上一只黄布做的老虎,寓意孩子长大以后像老虎那样孔武有力,不过在进门的时候,舅舅还要将老虎的尾巴折断一节扔到门外,这样小孩就能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受邪祟的侵扰。
在山西,小孩生日的时候,舅舅就要给孩子送上一只或者一对老虎形状的布偶,既可以当玩具,又可以做枕头,满载着舅舅对外甥的祝福。
除了老虎布偶,还有形象逼真的虎头鞋、虎头帽,这些“虎”制品颜色多以红、黄为主,家中的长辈认为给小孩穿上它们,就能辟邪驱祟,保护小孩平安健康长大。
说完了民俗里的虎文化,小书再来大家唠唠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虎形象。
如果说在民俗里,老虎是一种辟邪的、有灵性的守护神兽,让人心生崇敬,那么在文学作品中,老虎的形象就让人闻风丧胆。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虎在文学作品中的别称中看出端倪——戾虫。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老虎是残暴的野兽,人,是老虎的美食。
想来,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很多先民们都深受老虎食人之害,所以人们对老虎存有一种又敬又怕的心态。
这时候,就需要呼唤我们的打虎英雄了!
文艺作品里有关“打虎”的情节很多,不过其中最著名的,还得当数《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景阳岗的酒家号称“三碗不过岗”,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然后徒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
豪情万丈,令人神往!
这里的老虎,也不单单是作为森林之王的老虎,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强权恶势的象征,打虎的英雄,则是那些惩恶扬善、为民请命的英雄。
时光悠悠,缓步走过农耕社会的中华民族走进了步履匆忙的电气时代、科技时代,如今,老虎已经不再让人闻风丧胆,反而成了圈养在动物园里供人们观赏的猛兽。
不过作为传统十二生肖之一,无论何时,让人又敬又畏的老虎都是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