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與談判時:10個實用的心理工具、陷阱
這是最近在Coursera.org跟的一門課「成功的談判:基本策略與技巧」中第三週所學到的一些概念,個人覺得非常受用,不僅僅是談判,在做決策或是與人溝通時,這些都是我們常常陷入的狀況。有些概念我也在模型思維或者策略經濟學中看到過。因此透過簡書記錄下來,也分享給大家。
心理工具概觀心智圖Mythical Fixed Pie(預設利益衝突)
談判時,我們常常在一開始就當對方視為敵人,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擊倒對方,當陷入這樣的陷阱時,要達成雙贏的協議將變得更加困難。
當我們請一班同學分為兩兩一組,開始比腕力,盡所能得壓越多下越好,限時一分鐘。這時可以發現,有些組別可能一分鐘只達成三四下,有些組別可能達到二三十下,這便是有沒有思考雙贏可能性的不同結果。
Reactive devaluation(先入為主的貶低)
當我們將另一方視為敵人時,即使對方開出很好的條件,或是對我方很有力的交易,我們仍會對其價值大打折扣。
在某個心理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同一份軍事戰略給兩組美國軍官們閱讀,並告訴其中一方這是由一位美國指揮官所寫,另一方則告知是俄國指揮官。後者對這份戰略的評價會大大低於前者。
Anchoring(定錨效應)
可視為一種心理暗示,即我們的想法或決定會受到最近收到的資訊影響。
例如拿一份資訊不是那麼完整的診斷證明問某位醫生,該患者得癌症的機率是否高或低於20%?更準確的機率約略多少?醫生的回答將會與20%想去不遠,若我們將20%個數字改成60%,結果將會與60%相去不遠。
在談判應用中,定錨效應與傳統談判策略正好相反,如果要運用定錨效應,那我們應該先行提出條件,而傳統談判則主張讓對方先提出比較有優勢。那我們該如何選定策略呢?
當我們對目標價值很清楚時,我們應該用定錨效應來影響對方。而如果我們對目標價值不清楚,且資訊不足,採取傳統的談判策略,聽聽對方的條件也可以當作一種參考,並將之與自己的想像價值比較。
Over Confidence(過度自信)
我想這點不必多做解釋或舉例了。一句話:毫無根據得覺得自己很牛。
Framing(行為框架)
人類在許多狀況下並不是絕對理性的,而會受到行為模式的影響。例如在「得」這一方面趨避風險,而在「失」這一方面愛好風險。
假設今天有一起嚴重的災難,我們能夠採取兩種方式:
方式一可以救活200人
方式二則有1/4的機率救活全數800人,3/4的機率全數人罹難。
大部分的人們會選擇方式一。
而如果反過來看,這種災難中我們必須犧牲某些人作為解決方案:
方式三必須直接犧牲三百人。
方式四有1/2必須犧牲600人,1/2的機率全員獲救。
大部分人則選擇方式四。
Availability(易得資訊)
人們較易受到常接受到的資訊影響,如果憑直覺回答,大多數人會認為死於車禍的人多於死於肝癌的人,那是因為我們能常從媒體看到車禍新聞,卻很少看到關於肝癌死亡的新聞。
Reciprocation(互惠)
提供對方其他價值,進而促使對方與我們交易。課堂老師在影片中提到一個例子,即一位印度小女孩想要向他兜售紀念品,但他對此卻不感興趣。小女孩反而有耐心得帶他參觀週邊的建築與景點,並且一一介紹。最後,老師向她買了這個紀念品。
滿足客戶(對方)真正或其他重要需求,總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Escalation(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我想也是不太需要多贅述的概念,然而它極其重要我們卻也時常忽略,好好想想在溝通與談判時,對方最想要達成的結果是什麼,理解後便可以更容易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
Contrast Principle(對比原則)
課堂老師舉了一個房屋仲介的例子,他們通常會帶客戶去幾間價錢差不多的房子參觀,然而讓房子之間產生強烈的對比,同樣是一千萬,第一間與第二間可能有挑不完的缺點,第三間卻是處處都讓人滿意,因此促使客人產生錯覺衝動買下房子。
Big Picture(大局為重)
不拘泥於細節、輸贏,或是其他不能影響談判結果的事物。
運用方法:
可以將這十點用一份小紙條記著,透過心智圖幫助記憶各個心理工具的要點與概念內容,在思考、談判,與溝通遇到瓶頸時,拿出來一一核對看自己是否落入某種陷阱之中,同時也能在情況中運用工具,幫助自己達到想要的結果。
日後如果我有實際運用的例子將會補上分享給大家。
如有不清楚的概念歡迎提問,定當為大家進行解說也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