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画册78】《问题化学习》笔记二:第一章绪论

2024-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一、问题化学习研究的背景

“创新教育猜想”即通过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经历“学解老问题、学解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与发现新问题”的学习循环,寻找创新教育的突破口。由此受到启发,开展问题化教学实践,以“学习为基点,从单个问题的解决走向系列化问题的解决,再走向问题化学习,通过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问题化学习,实现自建构学习,重构教学实践模型,培育问题化学习者。总之,此研究的背景就是教育现状引发的思考:当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客观评价,考试成绩成为唯一标准。

二、问题化学习的概念

问题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聚焦核心问题,持续探索追问,形成问题系统,独立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自我建构学习。简单地理解,就是强调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问题系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三、问题化学习的基本原理

核心理念是回归到人是如何学习的本质,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的发现、解决、演化的过程。

三对元素“提问与追问”“问题与问题系统”“学习者与学习共同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问题解决系统与学习生态系统。

主要过程包括创设情景-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建构问题系统-聚焦核心问题-探索与追问-再建问题系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系统与能力系统

首要原理是“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

核心特征:建构系统问题;实现形式”问题系统化、系统图式化,图式可视化。“(专门查询了图式与可视化的关系: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大脑中对于特定知识、经验或情境的组织和结构化表征。图式可以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帮助个体理解和处理信息,指导行为和决策。图式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概念、经验、规则等,形成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图式不一定是可视化的,它更多是一种认知结构或思维模式,存在于个体的大脑中。图式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性结构,用来组织和理解各种信息。通过图式,个体可以更快地处理信息、做出决策和应对新情境,因为图式帮助我们快速地识别模式、归纳规律、预测结果。尽管图式本身不是可视化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呈现和表达图式,以更直观、清晰地展示认知结构和信息组织。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图示、概念地图等可视化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图式,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应用。因此,尽管图式本身不是可视化的,但可视化工具可以有效地辅助图式的表达和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上面主要过程的具体化。这样实施会指向五大能力结构的培养(问题发现力、问题建构力、问题解决力、问题反思力、问题设计力),外化为六会操作:会提问、会追问、会判断、会建构、会合作、会自我规划与反思。

四、问题化学习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五、问题化学习的研究目的

探讨问题化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验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问题化学习的理论框架,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问题化学习》第一章绪论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问题化学习研究的缘起、概念、背景、意义和研究目的,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