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2020-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吸鱼许许

首先,毫无疑问,雨果无疑是法兰西文学史上的巨擘、最闪耀的明星之一,他才华横溢,并且富有激情,而且善于用激烈的故事情节来打动人心,是我最喜欢的外国文学家之一。

不过,除了这些标签式的赞誉之外,雨果另有其作为凡人的一面,他同样在生活当中经历了坎坷,犯下了多种错误,并且也有和每个人一样的人性弱点。

他像那时候上流社会的男人一样放荡,对妻子并不忠贞,情妇前后好几个,有一个甚至在身边长留了三十年——也许这种放荡因为文学家的才华而被蒙上了一层脂粉,但是毫无疑问,这种不忠贞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妻子,并且给孩子们树立了并不完美的榜样。

如果说在当时的环境下,放荡的生活只是道德上的小小瑕疵的话,那么他早年在政治上的前后摇摆,更加让喜欢或者不喜欢他的人都对他颇有微词。

这里必须讲一下当时法国的政治背景——自从大革命之后,法兰西一直都陷入到了一种政治上的精神分裂当中,各个政治派别纷争不断,时常冷战偶尔热战,所以政府的垮台频频出现,有的时候甚至会发展成革命,把整个国家倾覆。从1789年到1871年,法国经历了三个王国、三个共和国和两个帝国,可谓是风云激荡。

在这种激荡,共和派、帝国派和支持王朝的派别(里面又分支持波旁王家的正统派和支持七月王朝的秩序党)互不相让,彼此攻讦撕咬,互相仇恨不已。可以说当时法国的三家王族总是有一家在台上,有一家被迫流亡,有一家在被监视或坐牢,彼此轮回。而雨果却多次改换了门庭,最初,在极端保王党的妈妈的影响下,雨果是十分拥护波旁复辟王朝的正统派分子,他成名也是在这个阶段,而到了复辟王朝末期,他却成为了一个共和派,呼吁打倒王权。可是在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之后,没多久他又改变了立场,成为了拥护奥尔良王室的秩序党,并且接受了国王提供的贵族院议员职位,成为七月王朝的核心拥护者之一。

不管他这么做有多少个人理由,但是在很多人看来,他这种做法无疑就是为了高官厚禄抛弃个人立场,是一个“三姓家奴”,而这在重视立场的政界参与者看来是极不可取的行为,于是有很多朋友就此和他交恶,他在文学界和戏剧界的地位也由此而大大受损。而这一时期,他上映的剧本开始不受捧场,几度失败,以至于被人留下了“雨果已经完蛋啦!”的讥嘲。

如果没有后面的风云变幻的话,雨果的文学成就和名声恐怕就会到此为止了,成为“文章憎命达”的俗话的一个新注解。

可是最后,命运终究还是再作弄了他,1848年法国再度爆发革命,七月王朝倒台了,而这时候雨果重新成为了共和派(又一次改换门庭),拥护共和国。可是路易-波拿巴很快就借着共和国总统的职位篡夺了国家的权力,并且把共和国变成了帝国,拿破仑帝国派开始得势。

这一次,雨果终于不再改变立场了,他极端反感波拿巴政权, 并且做出了斗争,然后被波拿巴政权流放——他寓居于比利时,并且在帝国政府多次劝诱下仍旧没有选择归国。而就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在困窘的生活当中,他写出了像《悲惨世界》这样的经典作品,并且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而这一次他在政治上的坚持,也终于抹清了之前在政治上的种种污点,成为了被法国人广泛认可的人(几乎每个法国人都是天生的反政府主义者,不管台上的是谁)。

雨果的作品,激情澎湃,然而同托尔斯泰一样,他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当成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宣讲台,所以会有大段大段的分析和解说(看过《战争与和平》和《悲惨世界》的人肯定会印象很深),有的时候这些评论会让人觉得失之乏味,有的时候却能让人产生共鸣,不管怎么样,雨果对文字的驾驭是超出于常人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同时,雨果也是当时欧洲著名作家当中,唯一一个大声疾呼反对欧洲入侵中国的人,更加控诉英法联军抢掠烧毁圆明园的罪行——他这么做,并不仅仅是出于对中国或者中国人的热爱,而是出于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他认为欧洲人跑到中国去屠杀劫掠,本身就是一种非道义的行为,他的这种表态,也让身为中国人的我对他更加多了一分好感。

这种思想,在他的《九三年》这部作品当中也有所体现,他认为“在一切政治纷争当中,唯有人道主义是超越一切的,也是不应该被违背的”。即使看上去这么说有些天真,但是我依旧认为世界上多一些这样的人将会是好事。

所以,纵观他的一生,即使有种种问题,雨果依旧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个至少忠诚于自己的人道主义信念的人,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政治上的纷争、国王皇帝们的辉煌、个人的荣辱都会随风而逝,但是他的作品将会永存,他的激情也将会跨越时间的障壁,感染每一个用心去研读他的人。

他是一个因为有凡人的种种毛病而并没有显得超脱尘世的人、一个因天才而注定被人永远铭记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