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产品细节,要知道以下几点
设计师出设计稿后,最大的不幸就是被"指点江山",自己又没有反推产品的套路:logo不够大,再大一些,那边颜色不够醒目等等,之后便是就是不断的加班改稿,那个内牛满面。
先上个例子进入正题:
如果你的作品是一盘菜,除了最容易的通过眼睛、鼻、舌头、牙齿去品尝食物的色、香、味,这些能引起口腔味蕾和食欲的几点来评判,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咸,淡,甜,麻,辣,会有不同的喜好的人来发表观点。
那从有讲究的的角度讲,怎么做这道菜呢?还有几点:食物食材的新鲜程度、清洗干净程度、刀工技法、火候的掌握、到摆盘的形状、构图、立意等这些细节你能一个个拿出来说上一二三,这才是我崇拜的境界。
如果每个工序有所讲究,那你的菜也应该不错,其他个人喜好也只能是个人因素,不会影响你作品的整体评分。
说完了吃,就说设计师出设计稿,也应该像摆盘一样,努力的去呈现作品的立意,把盘子搽干净,上让最能表现主题的菜去招待客人。
那如作品已经做出初稿了,是迫不及待的发给客户老板看?还是沉稳的认真把玩设计稿的每个细节,其实内心有上千万个汉血宝马在奔腾,但表面上处事不惊,装作没事的一样,路上,吃饭,冲凉的时候突然蹦出个小创意,晚上加班完善创意到自己的作品中,第二天检查一遍再发稿给客户?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设计师之所以没能引领客户和领导,是因为你的设计没讲究,产品细节没有扣好。自己也是过来人,分享几个方法:当你的设计作品完成后,怎样精雕细琢。
可供性
可供性是事物表现出来的对人有意义的属性,可供性有强弱之分。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杯子放在茶壶边,大多数人会能知道它是用来喝茶用的器具;把它和一把彩色铅笔放在一起,那这个杯子可能就是用来放铅笔;如果一个屋子里,没有家居摆设,地上就只有一个杯子,那这个杯子是干嘛用的呢?就说不清楚,那么这个杯子的可供性就弱。
那回到设计稿上,设计可供性就是逆向检查你的设计作品的组成元素,有没有起到你当初选择加入它的用意。举个例子:这个元素是想让用户点击到下一个页面,那么这个元素能被人识别是可以点击交互的吗?这个元素的外观如形状,大小,颜色,是人们常识识别并预测,点击这个元素会有页面出现吗?
设计上的可供性就是反过来推导,站在用户视角看看这些被自己设计的元素,能不能被准确识别是干什么的,用这个策略调整优化您的设计方案。
视觉焦点
说话有先后,界面设计语言也有先后层次。很多元素按照设计思路被组合到一个界面上,如同在一个舞台上演了一个无声的小电影。背景是用来烘托氛围的,可以是单色背景或者是摄影图片,主角是最先呈现给眼睛的台词,配角是辅助主角具体说的是啥,跳跃的元素是引导用户,起转场作用。
回到一盘菜上,端上来后,首先要突出你交代的是什么?比如:番茄炒蛋,就要明确看到菜里面有西红柿和鸡蛋,而不能让葱花和蒜抢了风头;酸菜水煮鱼上来,不能只见酸菜不见鱼,要大块的鱼要在菜和汤的陪衬下,冒着热气,香味扑鼻,才能让食客觉得有"上对菜"的感觉。
O+产品中,通行改版界面得到一致好评,原因就是在视觉层次上对元素做了块和面积上的处理。主高频功能,高高在上呈现先在视觉中央,呈现出高傲和尊贵的感觉,另二维码四个装饰角的修饰,更起到了视觉聚焦的做用,它是这个界面中的第一级信息;第二级信息是访客通行和车行,在元素的大小和形状在间距上也做了区隔,场景交代得简洁又没有多余的信息;第三层级是笑脸、hello+个人姓名,这个如同又人喊出了自己的名字,让人的情感上产生了柔软的连接。
冲突
就是逆向检查作品中交代的故事场景,有没有哪个元素跳出来和当前场景形成色彩,构图,表意上的冲突或不协调。
举个例子,这个例子也是前一段时间刚反省过来的一点:在购物场景中,支付按钮被设计成了另类冷色灰,被领导大叫"怎么这么不可思议"。现在回想这个场景,这是运营花了多少策略,让用户来到这个界面,本应该让其一股作气、热血沸腾、高高兴兴的点击支付做流量转化,但是这个高冷的"前去支付"按钮,让用户的心情骤然降温。已经改过,运营不要打我。
障碍
一个桌局10个人,2个人不认识,7个人熟悉,那么在认识2个人的氛围中,是轻松愉悦的;反过来,就会形成认知情感上的障碍。
设计作品也类同,设计元素通过用户的眼睛转化成认知,能不能在既有的设计场中,清楚的被识别,能不能看懂,这就是检查设计作品上有没有"被认知障碍"。
常见的有文案中的自己造的新词汇或生僻词,前两天为了一个新上服务"VR办公室展示",美美的造出个"美房""秀房""酷房"几个词汇,明显的"自嗨"套路被领导识破,这种套路爽了自己,但是迷惑了观众,不接地气,不能准确的表达这个服务是什么;字号小,行距小是字体排版上的大忌,没人会愿意花功夫去读这么一大堆的黑蚂蚁;三言两语的描述能完整的表达一个概念吗?如果不能,一,考虑想完整,表达清楚,二,干脆不要放出来,不要造成用户的认知歧义。
以上个人是对做产品方案方法的总结,欢迎看客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