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其所亡

10分钟《古诗课》 [4]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鹅

2021-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木山庄的溜溜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有些诗歌,因为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背,太过熟悉了,反而不会去深思它的妙处,因为它已经变成语言的一部分,使人熟视无睹了。

就比如这一首《咏鹅》。

《古诗课》这本书里其实也没有过多解释这首诗,关于这首诗的一课,更多讲解的是作者生平和名人轶事。因为这首诗的词句太简单了,没有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史杰鹏老师认为,如果跟那些绝世名篇相比,《咏鹅》当然显得稚气未脱,算不上杰作。但是考虑到这首诗是一个7岁的儿童所作,便显得难能可贵了。

审美和表达的训练要循序渐进,让孩子背孩子写的诗,可能孩子们会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吧。每一个年龄对诗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来说,《咏鹅》可能是最好的诗。

(1)作者生平

骆宾王,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是初唐四杰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大约生于唐太宗晚期。出身官宦人家,父亲做过县令但早亡,家境贫寒。公元684年,跟随徐敬业反叛武则天,作《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骆宾王结局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

大约一代雄主总有过人的胸襟,武则天看到骆宾王写的这篇檄文时,不仅没有生气,还极为赞叹他的才华,遗憾于错失了这样的人才。史杰鹏老师联想到官渡之战中,曹操看到陈琳为袁绍写的、讨伐自己的檄文之后,也读得酣畅淋漓,直为此人在敌营而遗憾。

古代的文人不是纯粹以文字为生的人,他们首先是个政治生物,其次才是文人。或者说,他们的文字首先是政治工具,其次才是千古名篇。这样一来,文人的命运就常常随着政治生涯的起伏而跌宕,以至于有时候让人叹惋。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他们命运的起伏跌宕,才会让他们写下那些千古名篇,对于他们本人来说是人生磨练,能不能称为人生财富还不一定,对于我们后来人来说却一定是宝贵的财富了。

骆宾王究竟有没有在战争中幸存下来,这已经很难弄明白了。说他遁入空门,应该是人们出于对他的怜惜而产生的美好愿望,就像人们想象杨贵妃没有在马嵬坡死去,而是去了日本一样。

(2)名人轶事

名人轶事不一定是历史真实,可能有以讹传讹,可能有张冠李戴,也可能干脆就是想象出来的。

关于骆宾王出家为僧的说法,传说他是隐居在了灵隐寺。《古诗课》里讲了一个宋之问和骆宾王的故事。

宋之问来到灵隐寺,见背山依水,树木葱茏,花香四溢,想写一首诗《灵隐寺》留作纪念。然而,只想了开头两句“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便思路枯竭。有一老僧竟接上了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但当宋之问第二天想要继续请教的时候,老僧已寻不见了。

但是史杰鹏老师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实际上,他还怀疑了宋之问为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杀外甥刘希夷的故事。

我对历史也是一知半解,既然书里这么说了,我只在百度上简单查一下也没有查出什么确切的答案,那就只好对这些名人轶事抱有审慎怀疑的态度,只把它们当故事听一听就好。

既然这篇涉及的诗歌是《咏鹅》,那么提到的另一个名人轶事是王羲之与鹅。

书里讲了这个故事:“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我小时候学书法,书法老师给我们讲王羲之通过观察鹅来写字。我从百度查来的:“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

书法老师说,王羲之写的“之”字,就是鹅的形态。

(3)回到《咏鹅》

起句接连三个“鹅”字,仿佛一个儿童突然看见池塘里的鹅,充满惊喜。

我觉得这个解释很到位,很有画面感。背古诗的时候就是机械地把这三个“鹅”念一遍,但是这样一想象,就感觉这三个字应该这样念:“鹅!鹅!鹅!”

如果这个儿童是现代社会生长在城市里没有见过世面的儿童的话,那他就应该是指着池塘里的鹅,拼命要爸爸妈妈也一起看:“爸爸妈妈快看呀,池塘里有鹅!”

“曲项向天歌”一句从外表到动作,抓住了鹅最美的部分。这些鹅弯曲着修长的脖颈,抬头朝天歌唱。

项,本义是脖子的后面部分,脖子的前面部分叫颈,这里笼统指脖子。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句,色彩明快,对比鲜明,使人产生强烈的画面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