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并不是获得尊重的途径
头条上热门讨论问:如果连善良都得不到尊重,那么解决人际关系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这个话题首先让我想到了书箱《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其次就想到了樊登老师多次讲到关于“自尊”的书籍,分别戳中了这个话题中的两个关键点。
一个是“善良”,一个是“尊重”。一个自然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不可能远离人际关系而独立存在,哪怕是有严重社交恐惧症的人,有些人、有些关系他依然无法逃离,只能一边颤抖一边面对。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正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所以才会有很多顾虑,才会“人善被人欺”,才会“好人无好报”,才会有这次的话题中所述“得不到尊重”。
不管在哪种人际关系中,想要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先不说那些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单说至亲的人际关系,不懂事儿的小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年迈的父母反过来也希望得到孩子的尊重,在血浓于水的父母子女之间,不仅有无限的善良,而且还有无私的爱!
就是这样的血缘关系,想要获得对方的尊重,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觉得是一种奢侈!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处理好付出和自尊的关系,没有想明白善良和尊重之间的关系。
善良和尊重本不能划等号,想要获得尊重,不是单单依靠善良就万事大吉。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众所周知,大家都觉得东郭先生是善良的代表,狼是狼心狗肺的代名词。可是往深里想一想:狼其实代表的是一种人们早已认知的、明知危险的东西,而东郭先生则代表的是盲目、愚昧的善良。
若雪地里躺着的是一种东郭先生从未见过、或者见过但不知其是善是恶的东西,并不是奄奄一息的狼,东郭先生将其救起,后背将其吃掉,我倒可以理解,毕竟“不知道它是个坏家伙”嘛。可东郭先生明明知道那是一头狼,而且又清清楚楚知道狼的本性,这个时候就得好好想想,自己的善良是否需要付出了。
这个故事也是诠释人际关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恶的东西,我们的力量又无法控制那些恶的东西时,就应该收起自己的善良。否则当那些比自己更强大的恶的东西反扑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想到那些“救命之恩”的,连性命都堪忧了,又谈什么“尊重”呢?
善良是做人的底色,但却不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工具!很多善良的人会委屈:我把心都掏出来了,他却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给我……这样的善良固然付错了对象,但也要想一想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不是在频频付出善良后频频被伤?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自尊放在何处?
想要获得尊重,不要期待用善良就可以解决,首先得解决“自尊”的问题。只要注意观察一下,生活中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还没有弄清楚自尊是什么。
我记得樊登老师在讲书的时候讲过:一个人的自尊包括三大方面,即“自爱”“自信”和“自我评价”。日常所说的“自尊心强”的人,并非是一个高自尊的人,同样的道理,平常大家眼里的“马大哈”,也并非是一个低自尊的人。
一个人是否爱自己,是否对自己有信心,是否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感觉不被尊重的人,往往有一肚子的怨气,那些怨气的背后,往往又是他长久的付出或努力。这样的人善良、勤勉,却往往总是受伤,总感觉自己不被尊重。
若细细地想一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只是一味善良地低头赶路、埋头做事,没有去思考自尊这个东西,也没有分辨对象的层次,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好人有好报”等,他们的父辈可能至今还信奉“以德报怨”,认为只要自己做好了善良,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弟子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老夫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2500多年前的孔圣人也不提倡盲目的善良,他认为应该用正直对待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如果善良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毫无锋芒、毫无力量,那还不如暂时收起自己的善良,先把“自爱”“自信”和“自我评价”弄清楚,再在这个基础上分出自己的善良,那一定会获得相应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