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呼兰河传》人物描写
“那家是这院子顶丰富的一家,老少三辈。家风是干净利落,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家里绝对地没有闲杂人。”“他家永远是安安静静的。”胡家,表面上似乎和睦相处,但是自从小孙子媳妇娶过来之后,一下子闹翻了。
年仅十二的小团圆媳妇,做事麻利,落落大方。她实际上是一个小女孩,天真活泼,大方自然,一点也不害羞。“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的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刚来时,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女孩应有的天性,“黑乎乎”、“笑呵呵”两个词写了她的神态,把一个乐观开朗的妇女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但她却被大人们理解为“不守媳妇的规矩”,左邻右舍都说她太大方了,连母亲老厨子,有二伯也对她不满意。这一段用了许多语言描写,在杨老太太与周三奶奶的对话中,用了5个感叹号,反复出现拟声词“哟哟”,体现邻居们对小团圆媳妇的百般不满,也为胡家对她的虐待做铺垫。
在这些纷纷议论中,有一句很不起眼的短句“只是祖父什么也不说”。祖父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什么也不说”写出了他不与旁人同流合污,也反映了他的心理:他并不认为小团圆媳妇有多坏。只三个字“怪好的”表现出他对孩子的保护,对幼小的关爱。在小团圆媳妇受虐时,是祖父“到老胡家去说了好几回,让他们不要打她了。”当所有人都认为小团圆媳妇是妖怪时,是祖父满是痛惜的感叹:“把人家的孩子快捉弄死了,又不要了。”祖父不但对“我”表达了爱,也对周围所有的孩子们表现出无微不至的疼爱。语音中“人家的”一词说得好,虽说小姑娘是老胡家的小孙子媳妇,但所有人都对他如此冷淡,根本不把她当作亲人对待,更体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
虐待团圆媳妇的所有人中,属她的婆婆最为残忍。只因那几个钱,婆婆就不能送他出马,还听信别人根本没有证实过的谣言,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不分昼夜地打他,“全身也都打青了,你还出了点血”,“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他的脚心”等等,都是婆婆理直气壮地自己承认的,似乎说得有理有据,“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打他的……”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借口。在花钱的事情中,婆婆总是吝啬那几个钱,所有为团圆媳妇治病的钱,其实都是为了不损失定下时的那些,打出病后,婆婆竟悲哀起自己的苦命来,事到如今,也不替团圆媳妇着想。唉,这样愚昧无知的人也真是少见了。
再看众人,作者在对看客的描写中是存在矛盾的,小姑娘刚来时,所有邻居都赞成虐待,可当他不幸得病时,都想着法子给他治病。但事实上,这些偏方都是为了人们取乐、看热闹,根本没有任何用处,“传话传话,一辈子谁能看见多少?不都是传话传的嘛!”这句话说出了当时封建迷信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之深,以及他们的自欺欺人。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时,他们竟把这种残酷的治病方式看成盛举,体现小镇人民闭塞的思想。小姑娘怕烫逃命似的挣扎,他们却拿热水往头上浇。把她弄昏过去才罢休。他最终撑不住了,没有知觉了,这时的人们竟“一声狂喊”,“大家都跑过去拯救他,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都体现了众人虚伪、装模作样的特点,充分表现小城人民的愚昧落后。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是不幸的,她在故事中始终处于一种受虐状态。她本应该好好享受她的童年的,却因为周围现实的残酷,成为封建伦理秩序的牺牲品。可恨、可悲、可叹,这吃人的封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