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思想的含义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酒七的馆

朱熹《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什么是忠?什么是恕?"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忠恕之道在其他古文的解释:《说文》对“忠”的解释是:“敬也,从心,中声。” 对于“恕”,《说文》: “恕,仁也。从心,如声。”

王弼说:“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也。”

朱熹指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

宋末真德秀进一步解释说:“忠者,尽己之心也;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忠,尽乎内者也;恕,形乎外者也。”

元代戴侗训“忠”为:“尽己致至之谓忠。”训“恕’,为:“推己及物为恕。”这些对忠恕思想或单个分别阐释,或者连在一起阐述,可以看出对忠恕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涉及推己及人。

儒家经常将忠与恕连在一起,所谓忠恕“尽己而推己”。在《论语》中有言: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文章大意说孔子问曾子他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由此可见,孔子就是忠恕思想的重要践行者和推广者,忠恕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忠恕思想不仅在《论语》中有鲜明的体现,在《大学》《中庸》中也有很具体系统的规范说明。如:“尽己之心谓忠,推己及人谓恕。”(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大学》讲"君子有絜矩之道",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显然,"絜矩之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其所谓"所恶于"上、下、前、后等等,就是"己所不欲";所谓"毋以使下"等等,就是"勿施于人"。

絜矩之道。《大学》讲"君子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与忠恕之道有很大关联。就具体内容来说,符合忠恕之道中的“恕道”思想。絜,度量;矩,画直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因此儒家以“絜矩”来代表道德上的规范。絜矩之道是以推己度人的人际关系法则,指内心公平中正。“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与“恕道”一脉相承的。若“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心,“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总而观之,《大学》中强调修齐治平,而修则为根本基点和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目标。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从修身的角度上看,是尽己,是向内探求达到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反推向外,是由己及外,达到外圣。从某种程度上,内圣外王的方法途径与忠恕思想相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