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一生去一次就够了,但乌镇不是
不管人事怎么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又如晨光中一枝摇曳的蔷薇……
我在这里停留了一辈子,真正熟知了这里的一切。也终于了解了那一年,你为什么会来,又会走的原因。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美,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
来自黄磊自编自导的
《似水年华》,2003年上映
■
上周在乌镇呆了两天,去之前,我和同伴打趣揶揄道,期待下即将到来的升级版义务小商品市场哦。我对乌镇有这样的期望值,是来源于这些年玩过的古镇/古街/古城,大概都是属于一生只会去一次吧。
走在丽江大研古镇,像是走进了KTV,还是不能点歌的,家家户户都在扯着嗓子循环播放丽江小倩;西塘人山人海,穿梭其中首要的事,不是欣赏风景而是开辟条迈得开脚步的通道,这里并没有江南水乡的灵动诗画,而是一种萧瑟破败感;大理古镇绕半小时就够了,因为你会发现每家店好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桌布是棉布的、桌椅是破旧的、枯枝干花是必备的、再配上一水的义务小商品。
即使如此,不论吃喝玩乐,这些古城的消费并不便宜。在丽江客栈时,碰见个姑娘,每天晚上去大研古镇四方街上,支个小黑板写着类似“心爱的姑娘,为你别上一枝花”之类的话,身前摆上一摊手工花,进价1块钱,卖价8块钱。节假日每晚日入四位数,平时也是大几百,后来攒够了钱就去尼泊尔耍。
早几年转这些小镇时,手松,忍不住总是会买些衣服/首饰/小玩意,这些东西后来命运是在柜子里吃灰。我将其解释为环境导致的个人审美间隙性失明症。
在用真金白银、时间精力交了这么多文艺/情怀智商税之后,我在脑海中对中国古镇建立了个牢不可破的印象。
贵的坑。1000左右/晚的酒店是没早饭和空调的,所谓的临湖是指隔着1000米;大众点评上5星好评的餐厅,吃了觉得是不是自己味觉坏了。本是带着放松的心情游玩,却不自觉的万事之前想着这是坑吗?比上班还操心,又何来的放松。
义乌小商品。义务小商品并没有什么不好,实惠好用。但是如果硬是在上面翻几倍价格,并且标榜品味和文艺,那真的是种很low的装逼。
吵。导游大喇叭和家家户户大喇叭还有游客声音,互相比拼谁嗓子好。
强加的违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处地有一处地千百年融入骨子的韵味,当外来的人/物/力量强加在其上,并且愈演愈烈,就会长成一个不伦不类及诡异的画面。
■
这就是我出发时对乌镇之行不抱任何期望的原因。但是等我走进乌镇西栅,入住通安客栈,走在石板路上小绕了一个小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乌镇和其他的古镇不一样。
走在湿润的小路上,我和同伴说,以前喝一款茶,老师说你细品有青苔的味道,我却不敢应声,因为青苔什么味道我不知道啊。我边说边俯下身,用手指抠了一小块青苔,放到鼻尖细细闻了一闻,“哦,这就是青苔的味道。” 尽管我我已经忘记了那款茶的味道了,无从做比对,但却打心底升起的心满意足。
在这里,你全身的感知被打开,你能听到时有时无的鸟鸣声,能闻到清新的泥土味道,能看到宛若水墨画般的烟雨江南。而与此同时内心深处的诗情画意也被唤起来。
垂垂的杨柳丝,荡漾在水面上,会想起“杨柳垂垂风袅袅”。幽深小巷,打湿的石板路,会想起“撑着油纸伞,丁香花般的姑娘”。绵绵细雨,飘飘洒洒,柔弱温婉的洒落在黛瓦上、青石板上,还有那随时出可见的嫩绿的小草上,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花朵里,会想起“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样的静谧和恬淡,身处其中,如梦如幻,难以相信,竟然在乌镇体验到了。
这样的画面,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不喧闹。若是每家店门口都摆个音箱,耳边是各路店家音乐品味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再穿插着拿着小旗的导演扯着嗓子对喇叭喊“大家跟我走啊”,再好的烟雨江南也遮不住KTV的本质。
而在乌镇,导游不许用喇叭,店面门口不许放音箱(除酒吧、咖啡厅),这是景区管理规定。在嘈杂的环境里,说话得用吼的方式,这样别人才能听到,于是更见吵闹。但在这样的环境,来往行人,却是不由自主的放低了说话的声音,反而更显宁静。
我甚至猜测,景区管理局关于声音的分贝,有精确的数量规定。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酒店房间的两支牙刷是不一样的颜色,完全不用担心搞混。在我有限住过的五星酒店中,都没有这样的细节体验。第一次看到民宿老板不主动招揽生意,而是满脸真诚和歉意的说,对不起,我们晚饭同时只能接待两桌,您要不等等或者再往前走走。因为景区规定一家民宿只能摆两张餐桌。
景区的精细化管理,还细致到例如一道番茄炒蛋要放3个鸡蛋;消毒柜上挂着工作日志,几月几号几点xx负责消毒,一目了然;户外公共厕所干净的像酒店室内的厕所,旁边依然有工作日志,责任到人,登录在册。
这些细节只是我短暂的停留粗略看到的,然而一叶知秋,背后必然是有一套强大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我们到西栅的时候,已过了饭点,随便找了家饭馆,坐下点餐等上菜时,打开大众点评,2颗星,这可咋办,可是点都点了。上第一道菜时,我们砸吧砸吧两口说,还行。第二道青菜,忙不迭的夹了两筷子,已经改口“好吃,像在家里做的”。第三道鱼,直接吃到盘子见底,然后特地叫来老板,询问这里面的配菜是什么,太好吃了。最后买单走人时,义愤填膺打开点评,这怎么能给人家评2颗星呢,必须五星啊。
哦,忘了说,这边的餐厅,景区管理中心对于价格和质量都有严格管理,并且定期举办厨艺比拼大赛,每家餐厅都得有拿得出手能获奖的菜。在这里吃了3顿饭,每顿人均不过80,但都吃的心满意足,这种清爽家常菜的味道,在餐厅并不容易吃到。这样的品质和服务,同样在酒店住宿也得到了体验。
■
而缔造了这一切的人,是乌镇的总设计师陈向宏,称自己为“会画图的包工头”。我就是钱钟书所说的那个“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非得去找下这只蛋的鸡”的人。
我查了陈向宏的背景资料,69年,乌镇土著,非建筑非旅游科班出身,1999年作为乌镇乡党委书记负责乌镇东栅景区开发,小有成功之后,像是开了挂一样,10亿的资金开发乌镇西栅,一笔一划勾勒出它,然后开创了乌镇戏剧节、互联网大会,终于让乌镇成为世界瞩目。乌镇西栅大获成功之后,他又率领团队开始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景区,继续大获成功。他就像攀越山头,从一个小山头开始,拿下,然后下一个,拿下,然后下一个,而每一次拿下的山头更大,也更漂亮。
以一个非专业局外人的身份,尝试去复盘陈向宏开发乌镇西栅景区的项目,有很多坎。
比如说西栅原住居民拆迁。怎么说服他们?怎么安置他们?怎么让他们也能长期受益?
比如说景区的管理。体系搭建要细节到什么程度?体系有了怎么推行保证执行到位?如何让执行的人从心里愿意接受这套东西?
比如说如何借力打开局面,让乌镇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里。
为什么是做戏剧节而不是摇滚节?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远举办小镇?怎么说服木心回到故乡乌镇长住?
以及10多亿的投入资金怎么搞定?
这些点,随便拎出一个,都足以让一大批有雄心壮志的人中止在半路上。然而陈向宏和他的团队都做到了,这才有了现在的乌镇西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情怀,但这还不是最难得的,毕竟好心办不成事/办坏事,或者光有情怀不办事的比比皆是,最难得是陈向宏和他们的团队将情怀落地,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细节中,并且实现了多方共赢。
拆迁民过得好不好?陈丹青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1995年元月先生偷偷来过后,十月,我因事去杭州,也绕到乌镇。东西栅破败凄凉,剩几户老人,听评弹,打牌,河边衰墙边停着垃圾堆、鸟笼子、还有家家的马桶,年轻人走光了。那种没落颓败,味道是好极了,我原是江南人,走走看看,绝对怀自己的旧,可是全镇完全被世界遗忘,像一个炊烟缭绕、鸡鸣水流的地狱。”
我没有在1995年去过乌镇,但是陈丹青这样的描述,我曾经在丽水某个山村里见过,当时是以游客的身份,看到过这样的画面,内心是一种悲凉。而至少我现在在乌镇西栅遇到这些居民,大多数脸上洋溢的是淳朴和满足。
游客呢?毫不夸张的说,我在西栅听到至少2组游客的声音说,乌镇挺不错的。而于我们自己而言,这次出行,还没结束,我们已经商量着下次再过来了。这就真的应证了陈向宏之前说的“乌镇每年现在有1000万的游客来,我不希望再多的游客来,但是我希望更多的游客再来。” 我觉得至少从我少数的样本来看,已经做到了。
陈向宏团队呢?除了名声大噪之外,还有商业价值。游玩回来之后,三千给了我一份”你想要的乌镇经营数据,这篇全都有“的30多页的一份报告。我大概看了两遍,记住了几个数字,2016年上半年营收7亿,净利润3.81亿,同比上升 76.79%。
■
陈丹青这样评价过陈向宏,“贼聪明的能吏,善周旋的官员,会盈利的老总,有理想的士子,所在多多,集一身者,眼前就是向宏。”
是啊,也只有这样品性的人,才能找到文化和商业绝佳的结合点,并且扎扎实实的将其做出来,盘活乌镇这盘棋。而这也证明了,文化和商业并不冲突,能为别人创造价值,自然就能收获价值。
最后,下半年,西栅景区门票由 120 元/人上调到 150元/人,我咨询三千那是不是应该现在去买中青旅的股票,等着赚钱捞一把。被三千鄙视了一把,说涨价是投资圈子里众所皆知的事,16年年底听证会通过了。
但犹豫再三,我决定还是去买点,感觉不买就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