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

产品学习——产品笔记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卖报的女孩

损失厌恶

损失规避/损失厌恶,由阿莫斯·特沃斯基与丹尼尔·卡尼曼提出,指的是当人面对同样量级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觉得损失更加难以忍受。科学家实验的结果是: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

双一十就是利用用户,如果你不在双十一购买,你将失去大量的优惠卷,有时候身边的朋友还给你宣传某某东西便宜了几块钱,更加刺激消费者

框架效应

接下来要说的是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也是由阿莫斯·特沃斯基与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面对同一个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比较有利或者更顺耳的描述。框架效应的基础正是损失厌恶。

框架效应可以运用的地方也有许多。比如,在吸引用户选择一套你有预设倾向的方案时,就可以用更加顺耳的说法来表达。在损失会比较大的时候,强调收益,在损失比较小的时候,强调损失,可以让用户更认同。

搞电商活动的时候,满200-50,我们想要买的商品可能不够两百块钱,而来这个大的利益,我们相对于就选择再买一点集齐200,这个时候就强调了那50块钱,而忽略可能买了不是及时需要用的商品。

锚定效应

同样是由阿莫斯·特沃斯基与丹尼尔·卡尼曼进行观察,并加以理论化的。可锚定的通常都是价格,有时还会有例子中提到的功能、质量等。总之,一旦你建立了初始锚定认知,后面的认知就会基于这个初始参考物来做判断。

比如薯片,小包薯片6.6,而中包薯片10,大包薯片12,所以在买的时候就会对比,小包薯片不够吃,中包薯片都10块钱了,还不如加两块钱买个大包薯片

又比如,某个商品在直播的时候会便宜50块钱,而不在直播的时候则不会,用户则多数会到直播平台购买,而在观看直播的时候,又因为博主的推广,可能购买了一些不太需要商品。

注意力偏误

当我们目的比较明确或者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候,会自动忽略一些不是自己目标的文字或者物品。

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就是用工具实现我们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次要因素对我们都不重要,我们也根本关注不到,这就是注意力偏误

结合“黑猩猩现象”,我总结了几条设计原则:

主线流程之外的信息和功能,要默认用户不了解;

大段的文字和小字体的文字,也要默认用户不会阅读;

有重要的流程步骤、信息传递,就需要更突出,或者阻断式提醒。

常见的情况有:用户协议

主观验证、证实偏见和逆火效应

用户在有了主观判断后,收集的各种信息,都会经过处理补充进这个判断,这会加重和坐实自己之前的判断。

这时,可能会发生以下三个偏误。

第一,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个观点或者判断特别重要,会主观上把许多无关的信息作为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

第二,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当有了一个假设后,我们会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

第三,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这是一种更严重的证实偏见,即当假设被相反的信息否定后,我们反而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设。

例如星座测试,当你从相信星座测试这个事情之后,你每次看星座测试的结果,当你看到结果和自己相似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星座测试是对的。从而会忽悠不对的情况。

概率思维与0/1思维

要牢记:我们做功能时用的是概率思维,而对用户来说,只是0和1的关系。

当我们从一个产品的大数据来看,我们就会对某个功能有概念性的判断,在多数用户中,有百分之几的用户使用到该功能,还有百分之几的用户没有使用到该功能,但是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他的单位就只有一个,那么就只有0/1的概念,他使用到该功能了没有,或者是没有使用到该功能

知识的诅咒

我们了解的知识越多,就越会丧失在不了解的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在产品决策中,避免这个现象至关重要。

就想我自己在开发一个软件的时候,我知道这个程序的设计,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很轻松的适用,但是如果换成业务人员,就有很多无法看懂的。

摆脱知识的诅咒的第一步,就是先意识到自己是“全知”的,而用户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有许多产品经理认为,只要同理心足够强,那么用户想什么就都知道了。同理心当然非常重要,但要真正认识到用户的想法,要体验他们的视角,并不是仅有同理心就能搞定,用户会从什么视角认知,在摆脱知识的诅咒之前,很难意识到。这就只能依靠频繁地与用户沟通,获取用户的想法来保障了。

峰终定律

高峰(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时与结束时的两个感觉,是未来最容易让人回忆起的体验。

映射到产品和用户,也就是说,不管整体流程如何,用户使用产品后对产品评价优劣,往往源自他在最高峰期间的体验如何,以及在结束时的体验如何。

宜家效应

“高估自己劳动所得”在许多产品和营销策略中会有不少帮助,例如,通过完成一些小游戏让用户感觉到“这些奖品是我自己赢得的”,于是特别珍视

宜家效应还能提醒我们:对于用户花费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权益或者虚拟物品,在做削弱它们或者导致它们贬值的事情时,要特别谨慎

间隔效应和延迟效应

一个是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即比起无间隔的重复接触,有间隔的重复接触会有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即比起短延迟时间的多次重复接触,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延迟时间更长,更有利于学习记忆。

间隔效应和延迟效应,要根本用户的接受信息程度,以及产品体验来出发

以上内容,大多数引用刘飞老师书籍“产品思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