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可以不吃药——大自然是最好的医生
如果你生病了,为了恢复健康,你是否会马上吃药或者求医?如果是,也许下面的文字会改变你的看法。
冯唐在协和医科大学学习的八年中,老师反复强调,80%的病不用管它,自然会好,nature cures. 我猜想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有自愈能力,如果病情轻微就立即采取医疗干预行为,就会破坏身体的自愈能力,使身体更加脆弱更容易生病。
这也正好印证了思想家塔勒布先生《反脆弱》一书中的理论。他提出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收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这种现象就叫做反脆弱性。
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它们本质上都会从波动中收益,具有反脆弱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如果病情轻微,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医生。
塔勒布先生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个论点,他还提出了经常被病人忽略的“医源性损伤”这个事实。
如果你患有轻度高血压,也就是血压稍微高于“正常血压”,则你从药物中收益的概率接近5.6%,也就是18个人中只有1个人能从治疗中收益。但是,当血压被认为属于“很高”或严重的范围时,服药的收益率分别为26%和72%。因此,在病得很重的情况下,服药的益处比医源性所伤要大;而在症状轻微时,其益处则相对较小。
每当你服用抗生素时,你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细菌病变,变成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同时,还会损伤你的免疫系统。解决方案当然是在用药益处很大时才服用抗生素。
对止痛药要的依赖鼓励人们不再使用试错法来寻找头痛的根源,原因可能是缺乏睡眠、颈脖肌肉僵硬,或者压力过大。止痛药纵容人们以削足适履的方式毁灭自己。
但是,塔勒布先生在《反脆弱》这本书中所举的例子都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没有举一例心灵的上疾病。其实,心理疾病也适用塔勒布先生的反脆弱理论。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往往是因为病人在生活中遇到当下无法克服的困难,而这个困难即使不治疗,过几个月也会自己消失。如果医疗干预过度,就是将一个本来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情绪困难,变成要靠外力来解决了。药物,不但忽略了人的潜能,还使人更加脆弱。即使症状有所缓解,可是你还是没有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上的不如意,也没有学会渡过难关的方法,也不知道对事对人可以有怎样不同的看法。当然,这里指的是轻中度的抑郁症患者,重度抑郁症患者则不应抗拒积极的治疗。
还有其他的情绪障碍,比如焦虑是告诉我们危险来临,驱使我们深思熟虑、冥思苦想,努力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愤怒是提醒我们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告诉我们要摒弃、反抗这些不好的事情。悲伤是让我们面对失去,学会成长,与自己和解。当遇到这些情绪障碍,如果我们一味求助于药物,就会阻断我们获得信息的通路,忽略这些情绪背后传达的东西,阻碍我们对生活做出积极的调整。
心理疾病也有医源性损伤,药物并非百试不爽。对心理疾病来说,所有的药物都是治标的,而且都存在有害的副作用,而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比药物的效果好。
除此以外,精神力量对自身健康的控制远比想象的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看起来是最容易生病的人群,他们却可以长命百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最能滋养生命的其实是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可以抵挡住疾病,甚至可以战神病魔。
由此可见精神力量也是提高人们反脆弱性的重要元素。
在求医问药方面,古人更刻薄。蒙田是古典智慧的集大成者,他讲过一个奇闻异事:有人问一位古代斯巴达人,为什么他能活这么久?他回答说,“忽略医药”。
所以当你生病时,如果病情轻微,何不选择无为策略,给大自然发挥作用的机会,只要有可能,就用人类的反脆弱性来代替医生。正如尼采的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