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行原创文字集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仅仅想要幸福不难,难的是总想比别人更幸福

2021-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日落青山

如果我当时好好复习,就考上重点大学了;如果我早到5分钟就赶上航班了;如果我们当初不分手,可能现在结婚的就是我了;如果我不和他吵架,他就不会因为喝酒打架出事了;如果那次竞聘演讲我不紧张,那晋升的人肯定是我不是他;如果那当初不和父母赌气,那我就不会错过出国留学的机会了.....

你是否有过类似这样如果和怎样的假设,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自觉的这样去假设呢,其实这和人类的思考机制有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指出,人在思考时常常会用到反事实思维,基于非理性假设,会不有自主的想象与现实相反的结果,然后依据想象来左右自己的情绪,由此造成的情绪被称为“反事实情绪”。

现实情况并非是导致沮丧情绪的唯一根源,眼前的现实和另一个现实之间的接近程度同样会影响人的情绪。在反事实情绪中,具代表性的就是后悔。

反事实思维,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

学霸考了99分很懊悔,而学渣考了60分就特别开心。因为学霸在进行“上行反事实思维”,他在和理想状态做对比,自己离满分只有一步之遥因此懊恼悔恨自己太粗心,而学渣进行了“下行反事实思维”,往更坏的方向假设,本以为自己要挂科,结果考了60分,当然开心不已。

银牌运动员距离金牌只有0.01秒或者1毫米的差距,所以大脑就会向上暗示,要是我努把力,说不定就夺冠了呀,对于铜牌得主而言,因为差点没有上领奖台,所以他们的大脑会向下设想,我真是太幸运了,但凡有点失误我就没奖牌了。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沿着同一条路线开车上班。但是有一天他选择了另一条路,结果一个人闯红灯的车撞上他的车并导致了死亡。当问及人们对此事件的看法时,人们的思维会停留在这个人当天选择的那条路线上,假如他走的是平时的路线,那么似乎一切都不会发生。

但假设当天他走的还是常规路线,依然有人闯红灯撞他的车而丢了性命,却没人会想,要是他当时没走这条路就好了。对于常规形式导致的结果和非常规形式导致的结果,人们的态度大相径庭。

反事实思维,也是让很多人产生不幸福的原因。

反事实思维的人总是在与他人的差距中寻找幸福感,比起自己挣了多少钱很多人更关心同事挣了多少,经济学家总结为“人际比较理论”。

我记得有一次公司给涨了工资,我很高兴,于是告诉家里人,最后我忘乎所以说如果再涨多一些那多好,妈妈则把我批评了说我不知足。这样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很容易让自己失去幸福感,因为总想去比较。

有学者研究《根据中年人的反事实思维倾向及其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里显示,中国的中年人更人容易与他人比较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 习惯性的假设,要是自己当初怎样,肯定就会更好,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幸福感。

就了避免不幸福所以拼命内卷,不甘人后,这样的理念大人们还会在孩子身上找补,我当初就没有努力,现在才这样,你可不能像我一样。

反事实思维是虚拟性命题,人生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都会有各种不确定性,人生怎么选择都没有最优解,无论怎么选也都有遗憾,失去和错过是常态,不完美才是人生。

仅仅想要幸福不难,难的是我们总想比别人更幸福,所以不要总去设限没有的东西,不要活在攀比中,更也不要活在后悔里,专注当下,珍惜眼前,要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