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逛吃不看电视的平安夜干点啥?
昨晚平安夜,没有外出逛街吃饭,屋里没有布置挂灯的圣诞树。为了应个节日的景,和女儿一起制作折纸圣诞树。在网上看到一个制作视频很喜欢,却不够清晰,也没有讲解,就摸索着自己学。
大概做了六七个,才掌握了折圣诞树的要领,学会怎样把圣诞树美美地折出来,真是不容易。不过结果也很明显,一次比一次折得好。终于掌握了圣诞树尖上的星星是怎么剪出来时,更是开心。这个不清晰的视频,学起来费劲,通过自己的反复琢磨和研究,搞清楚步骤很是开心。我高兴地对女儿说,妈妈又掌握了一项技能哦。
练习,让我们一次次进步。只知道怎么做,远远不够。就像我学习了基金课程,由于没法开户,没有持续工资,现在还玩不成,就给搁置了。必须“事上练”,通过实践,加深认识。
昨晚除了学会怎么折圣诞树,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满足感,与刷一两个小时的手机、看一部电影或几集电视剧的感觉是没法比的。由此想到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已经丧失了自己动手的快乐。对于“事上练”的心得,也就越来越难捕捉。
刷手机是最浪费时间的,没有目的,没有所获。看电影和电视剧则不用动脑子,跟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沉浸其中的悲欢喜乐。看着别人的生活,流着自己的眼泪。对于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家人,是否会感到愧疚呢?
老公喜欢看电视,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我承认,作为生活的调剂,电视、电影不可缺少。但我们要学会掌控电视、电脑、手机这类媒介,不让生活的节奏被它们所扰。
女儿三岁前,我不让开电视机,也不在她面前玩手机。她三岁之后,对电视不戒严了,只要老公开电视,女儿眼睛就斜着追着看。如果她在一边玩,我无聊刷会手机,她也会玩不下去,让我在手机里找故事录音给她听。姥姥或姥爷的手机,也曾让女儿尖叫或是发脾气。我不能为她营造很好的环境,手机成了她发脾气的导火索。
当然,手机为我们带来资源,比如昨天学做折纸圣诞树。可是我们利用手机来学习的时间又占玩手机的时间多少呢?大学时学传媒课,老师讲到,媒介越发达,看似信息越多,向所有人敞开,可是却加剧了认知的鸿沟。因为人们的使用方式不同。怎么使用媒介,需要学习,需要自律。老师讲到,在国外,媒介素养是一门普及的课程。如果不是大学学习新闻学,恐怕我也不会了解到所谓“媒介素养”。
回到“事上练”,从动手操作、真实感受的角度出发,让我联想到媒介的属性,其实就是人类的器官。比如广播,延伸了听觉器官。比如电视,延伸了视觉和听觉器官。随后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以及3D技术的发展,更是把这种延伸发挥到了极致。不可避免的,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纯真的童年也就越来越远。
录音故事比不上妈妈亲自讲的故事那么滋养心灵,在我记忆深处,一直还记着小时候妈妈为我朗读唐诗的声音。动画片太精彩,小孩子宁愿在屋里坐着,也不愿到外面玩。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强制关电视,孩子们会哭上一阵,然后才在院子里疯玩起来。亲戚家的小哥哥捧着平板电脑娴熟地打游戏,女儿怯生生地在一边观看,任我召唤两个发呆的小孩都没有反应。
如何把孩子从魔力的媒介生活拉回来呢?先从不当着她的面刷手机开始,从她在家里时不开电视机开始。专心地陪伴她的生活,陪她玩耍,听她唱歌,和她一起舞蹈。吃饭时不开电视,饭后可以和家人聊聊天,聊历史、聊经济,聊工作一天有趣的人和事。孩子上床睡觉时坚决把手机留在客厅,不听录音故事,编专属于她的故事,偶尔还可以听她在黑暗里讲讲自己在幼儿园的体会。夜,会多么地宁静美妙。虽然高层楼让我们看不到月光,听不到窗外树叶的沙沙声,唯愿我的声音,陪伴在她记忆深处。
不逛吃不看电视的平安夜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