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化的我们,可以破网而出吗?

2017-10-26  本文已影响14人  七七八八7788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读后感 

0

这篇文章其实以前也看到过,当时诧异于作者的犀利,以及当时看文章时一种满足感,还有点触目惊心以外,就象往常的我一样,文章看过就如过眼云烟,将它置之脑后了。这次他再次来到了我的面前,基于以前的学习,我知道我需要行动起来做点什么,这么好的一篇文章竟然也被作为一个奶头乐消遣着,看过乐过骂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生活没有变化,我也没有变化。但这次我需要从中吸取一些营养,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因此,有了这篇文章的产生。

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机器越来越象人,人却越来越象机器 。现在越来越方便的网络,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以后,每个人都可以被定制,也就是被自己定制。人工算法,划地为牢,将你放入自己的舒适区,并且让你越来越沉迷其中。

最大的变化是碎片化和定制化。

1

想起小时候吃苹果,先闻闻香味,看看颜色,在手里摩挲一阵,然后选个最好最大的,去洗了,或者削皮,或者就带皮啃起来。现在吃苹果,一般在厨房里折腾一阵,然后端出一片片去皮去核排得整整齐齐地果盘出来,有时就是一杯果汁出来。

碎片化满足了我们对快和多的要求,与快餐文化的兴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碎片化让我们的咀嚼能力越来越弱。对食物的感觉也越来越脱离自然。对事物的把握也越来越脱离本质。

这样的阅读和注意力的分散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貌似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貌似我们吃了大量的水果,但是这都只是过而不留,并没有太多可以回味和留存的。每晚刷微信一刷几个小时过去了,真正躺下睡觉时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读了这么多鸡汤,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2

实行个性化定制,这个个性定制经是根据你喜欢什么给你配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什么配给你什么,让你营养均衡。还是中国古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种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只会让你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过程中慢性中毒,营养失衡。

在淘定和头条等APP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浏览过的,关注过的类似事物会出现在页面上。一段时间,我很满足,我喜欢的,想要的,不用到处去找,他自动送到你的面前来。多爽呀!有一天,我突然有种恐怖的感觉,我现在喜欢吃糖,你们就用各种糖来诱惑我,让我吃糖上了瘾,而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辣味的存在。而那些喜欢吃辣椒的人,却一天到晚被辣椒包围,并不知道有糖的存在。这会让世界更加的割裂,人们更加的偏执吗?所以,很久没有去看过新闻联播的我,又会经常去看看。虽然,他也会有一些限制,但是至少会让我关注到更广范围内的新闻,而不是满足我的欲望的新闻。

我们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打破别人给你的定制,也打破自己的定制。

3

如何破除这个牢笼呢?

有建设性地把它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简单点说就是怎么把书上的变为自己的。《30岁前的每一天》这本书中有提到。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水湄已经说得很详细了。我很受用。

针对我自己的情况来说的话。看书、看文章要先求消化而不要求太大量。否则太多的文章和知识对自己也是一种负担。自己有触动的文章多多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心得。隔段时间再回来看看当时的记录和心得,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现在读书会用思维导图记录主要内容和心得体会。在某个时间段看这一系列书,而不是很杂。比如,现在学习投资,我打算把投资的书一本本啃下来。不象以前,今天看有关投资的,明天却又去关注医疗保健的去了。

另外,拒绝那些抢夺注意力的低劣产品,不要成为“愉悦感"的奴隶。微信、QQ群都是作为学习的工具,而不要被它牵走了我的注意力。

最后,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做一件长期有益的事情。用来对抗平庸,索然的日常生活。这段时间,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学习投资。在学习投资的过程中,与各位小伙伴们一起组团对抗惰性,将所学到的落到实处,运用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