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陪伴

2022-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寂嫣然的小屋

确认感受这个行为在孩子、成人身上如果被重视,能避免很多极端的事发生。

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中的人都能重视感受,继而进行高质量陪伴,那么家庭关系一定不会太差。

今日阅读的章节中有提到关于确认感受,曾经在学习销售技巧时,授教的第一步是要真正的去倾听客户(家长)的感受,接纳对方的情绪。

我们的课程前中后、销售节点的前中后,作为家长,首先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需要的是接纳对方的情绪,让她(他)的情绪被看见,然后就事件展开解决。

当时觉得只是因为从事的是服务型销售行业,所以这样是最适合的,其实不然。

在任何一场关系中都是需要先确认对方感受的。

孩子玩得满手都是泥巴,满头是汗的跑到你身边,兴奋的告诉你他的新发现,这时如果妈妈只看到孩子的脏手、脱掉的外套,是无法共情于孩子的。孩子此时需要的是你看见他的表达,可以试着确认他的感受:妈妈看到你好兴奋的样子,发现了之前不知道的事儿吗?可以跟妈妈分享下吗?

后者这种方式不会让孩子的情绪被阻塞,这些丰富的体验会深刻的印入孩子的心智里。

反观我与家人之间,他能满足我很多看来像少女幼稚的情感缺口,那时小时候在父母面前不能表达的情绪。比如从小印象中,遇到玩耍受挫折的事件,就会胆小、和小伙伴矛盾、甚至哭泣,爸爸在面对我的哭泣时,就会要求像男孩子一样不轻易哭,

我想那时我的情绪是被阻塞的,经常会问自己,我就是感受到难受,为什么不能哭呢,憋着好难受。

爸爸这样的教育方式反而是我有了极度的玻璃心,记得上小学,遇到事情也总是容易玻璃心,特别的敏感,特别怕被孤立。凡事都会先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才考虑自己的利益。

而如今,在家人身上,我看到我的感受有被对方看见,他在遇到事情时,在我发出情绪时,无论这个情绪是高是低,是正向还是负面,首先先接纳我的感受,再就事件理性的分析与我探讨。

在我们的教育环境里,家长大多数不愿意表达自己对身边重要他人的爱,亲子教育间、夫妻相处间似乎都是这样,爱是要说出来的,是要用行动的,高质量的陪伴是全身心关注,而非是夫妻双方都躺在床上,各自玩各自的手机。

对于孩子的陪伴,先倾听感受,并把孩子当下的感受复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自己的情绪是被全然接纳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因此会养成骄横、蛮不讲理等坏习惯(其实很多大人认为的坏的部分,只是家长个人的认知决定而定义的)

我是权威,我是你父母,我说的什么都比你正确,如果内心一直有这样的声音,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走得崎岖,尊重感受、接纳感受不等同于溺爱,把孩子当朋友,虽然很难做到,但我们需要去修炼。

在确认接纳感受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关系陪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