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

2022-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欧歌zy

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流经安徽和县与当涂县之间,突被两山相夹而变窄,江涛咆哮,巨浪拍岸,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两座山就是东梁山和西梁山,合称天门山。东梁山古称博望山,属当涂县;西梁山又叫梁山,归和县。

天门山以雄奇和秀美取胜。放眼看,双峰对峙,势若虎踞,悬崖笔立,宛如斧削,茂林修竹,苍翠如茵,江潮起伏,浮光耀金。唐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乘舟顺流而下,目睹天门胜境,诗情勃发,挥动生花妙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天门山》绝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从远近高低的不同角度,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描绘得极其形象生动。300多年后,北宋大学者沈括溯江而上,于采石矶附近远眺天门山,写下了别具一格的绝句《蛾眉亭》:

双峰秀出两眉弯,

翠黛依然鉴影间。

终日含颦缘底事?

只因遥对望夫山。

沈括采取拟人的手法,通过对山形山色山影的勾勒,使天门山幻化成楚楚动人的靓女,呈现出娴静娇柔之美。两位文坛高手妙作巧示:天门山刚柔兼备,情韵独具。

古往今来,游览天门山并吟诗作赋者还有很多。宋代的王安石、梅尧臣、杨万里、贺铸、郭祥正,元代的程钜夫,明代的陶安、解缙、戴重,清代的王士正、查慎行和越南使者阮辉莹等,都曾登山吟哦,抒情表意。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振衣濯足”摩崖石刻位于山南峭壁,虽年深日久,仍依稀可辨。明代天启年间,和州州守池显京在山东悬崖上题写的“天门”二字,至今仍很清晰。

“天门八景”,是历代文人雅士观光拟名的集锦。一是“天门夜月”。天晴之夜,皓月当空,登山俯视,水波荡漾,似有无数碎银跃动,闪闪发光,诗意盎然。二是“博望朝霞”。天刚亮时,登上西梁山东望,博望山沐浴在晨曦中,薄雾飘缈,若隐若现。朝阳初升,霞光万道,博望山一身金辉,与江面上粼粼红波相映,构成天然画屏。三是“陈桥唤渡”。陈桥洲位于西梁山南的长江中。夕阳西下,洲上过江的百姓,在山下呼唤隔江的渡船,声声如歌,与潮声相应,悦耳有趣。四是“石庵观澜”。西梁山南峭壁嵯峨,怪石参差,宛若巨大石庵陈列着各种佛像。风起时,石庵下江流回旋,白浪翻滚,汹涌澎湃,势如万马奔腾。五是“龙宫霁雪”。雪后初晴,由西梁山北麓登临龙王宫(遗址),只见江水明净如带,片片白帆点缀其间,两岸远山近树,银装素裹,一派妖娆风情。六是“云阁疏钟”。西梁山曾有一怒吴阁,建在临江危崖上,有“飞阁临空”之险。阁中有一口警世大钟,每日定时撞击三次,声音宏亮,远近可闻。七是“获洲暮雨”。秋雨蒙蒙,暮色苍茫,站在西梁山上南望,江上成片成片的芦获在风雨中飘摇,使人顿生怀乡思友之情。八是“柳岸春莺”。西梁山下江边一带,尽是沙岸平堤,绿柳成荫。每到春日,柳丝低垂,青翠欲滴,莺雀低翔,婉啭不息,风光清新宜人。

天门山紧锁长江,扼当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国时间最早(前525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东周“吴伐楚战于长岸”,就发生于此(“长岸”即西梁山)。六朝定都建邺(今南京),均在此屯兵设防。唐武德六年(623年),起义军副守将辅公祏自梁山连锁断江道,筑城御敌。近代的太平天国军,曾多次在此与清军鏖战。现代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西梁山也是一处重要战场。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三十军九十师,奉命攻打西梁山,迷惑、牵制敌陆海空三军江防力量,为人民解放军中路大军突破荻港、首渡长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先烈们的不朽业绩,1952年11月,和县县委县政#府在西梁山建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纪念亭和烈士纪念塔,后又建立英雄纪念馆,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选自本人主编的《巢湖人文景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