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之知己
在宋朝,文人墨客们的消遣离不开歌伎。苏东坡也是一样,在日常的交际中,经常接触歌伎。
凭借苏东坡的名声,就算是他不与歌伎相处,歌伎也会主动要他写诗。而苏东坡本人呢,对这些场面也已习以为常,不拒绝,也不流连,没有他与哪位歌伎纠缠不清的传闻。不过,红颜知己倒是有一位,就是琴操。
琴操,生于1073年,卒于1098年。有人说,她姓蔡,也有人说她姓氏不详。琴操是她的艺名。原籍华亭,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北宋钱塘歌妓。
琴操对琴棋书画、歌舞诗词都有一定的造诣。16岁那年改了北宋诗人秦观的《满庭芳》词而红极一时。
琴操出生于官宦之家,原本是大家闺秀。她从小聪明伶俐,相传她自幼才貌出众,通音律,通佛书,解诗词。13岁那年,她的父亲受宫廷牵诛,母亲怒急身亡,家遭藉没,因此而沦为杭州歌妓。抄家的时候,她正在家中后院弹琴,于是那把心爱的琴也让人给毁了。成为歌妓以后,她便以琴操为艺名。
苏东坡的好朋友秦观有一首著名的词《满庭芳》。有一天,西湖边上有人唱这首词,偶然唱错了一个韵,把“画角声断谯门”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刚好琴操听到了,她指出应该是是‘谯门’,不是‘斜阳’”。此人戏谑地问她能否改韵,琴操当即就将这首词给改了,成了一首面貌一新的词。
经琴操一改,虽然换了不少文字,但仍能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丝毫无损原词的艺术成就。这同时也说明,琴操本人的才华不容小觑。
琴操与苏东坡的相识,源于偶然。一天,两只游船相撞,16岁的琴操与已到知命之年的苏东坡相遇。当时的苏东坡是杭州的知府,琴操是名噪一时的歌妓,两人相处极为合意。苏东坡生于1037年,大琴操36岁。
后来,琴操被苏东坡赎身,但受到世俗和伦理的束缚,两位有情人无法结为连理。琴操曾为苏东坡抚琴一首,被苏东坡的好朋友佛印称为百年难得一闻。
宋人《泊宅编》中记载了苏东坡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的情景。
一日东坡戏曰:“予为长老,汝试参禅。”琴操笑诺。
东坡曰:“何谓湖中景?”
答:“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又问:“何谓景中人?”
回答:“裙拖六幅湘江水,髫挽巫山一段云。”
再问:“何谓人中意?”
答:“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还问:“如此究竟如何?”琴操不答。
东坡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云:“谢学士,醒黄梁,世事升沉梦一场。奴也不愿苦从良,奴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
琴操果真削发为尼,在玲珑山的别院修行。想不到苏东坡的一句笑侃,琴操竟然真的出家了。
此时的苏东坡已经五十多岁了。琴操出家以后,苏东坡曾多次来玲珑山探望她,与她一起品茶煮酒,吟诗作对,也曾劝她回杭州,无奈琴操心意已决。苏东坡只好借酒消愁,醉卧在玲珑山上。
晚年的苏东坡信佛。琴操在玲珑山中的尼姑庵研读佛理,并将心得写下,寄与杭州城中的苏东坡。在宦海中几经沉浮的苏东坡,早已将人世看透,虽对佳人牵挂,但却冲不破世俗枷锁。
这是一段夙缘,在琴操的修行过程中,苏东坡一次次前往玲珑山,可能,这就是对这段感情唯一的注释了。
琴操在进入玲珑山八年后,苏东坡被贬到瞻州。琴操得知后茫然若失,不出几个月,郁郁而终,时年二十四岁。而垂暮之年的苏东坡听说琴操的死讯后,面壁而泣。最后一次相见,忧伤的眼神,飘舞的裙带,空谷的琴声,都为两人最后的诀别奉上了一丝悲伤。
苏东坡后来又到玲珑山琴操修行处,重葬了这位曾经的红颜知己,并写了一块墓碑。琴操墓在宋朝时,已淹没在荒草之中。有人捡到苏东坡的题碑,就重修了一次。
在民国时期,诗人郁达夫来此寻访时,已只剩下“一坡荒土,一块粗碑”,上面刻着“琴操墓”三字。但此时的墓碑并非苏东坡所书,而是后世修葺多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