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的太阳更鲜艳
家乡的面貌隨着党的政策英明,基础设施越来越健全,人户越来越多,己经缩小了和城市的差别,且自然风景又优于烦燥的城市,大大的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这就是千里之外的人们举家回故乡过春节的原因。
春节期间又是人们喜事操办的最佳时期,聚媳妇,嫁姑娘,偶而也有寿百正寝的葬礼,吹吹打打,歌舞升平,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此间不乏儿童嬉戏和欢呼雀跃的身影。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心中的太阳,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中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梁啟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
一件小事却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一次参加一个本族晚辈的婚礼,喜宴开席之前,一个孩子的妈妈为了让孩子与同伴(两个独生子女)尽性嬉耍,给他占了一个坐位,开始上菜后,孩子风风火火来到桌边,恰好同我相邻而坐,差点绊泼了我的酒杯,我招乎他慢点,他毫不理会,目无一切,我把酒杯移到与他相远的方向,而他正好借此双肘往桌上一爬,半个身子挤到了我的胸前,我又不得不自身和他相离而挪。吃菜的时候,哪样所喜就尽吃哪样,他妈妈还帮他端起菜盘往他碗里揣。很多桌上的客人为了大家都能品享主人的盛情,相互传菜,可能他妈妈过以专注自己的孩子,沒有看見,更有可能是视而罔闻。我偶然发现孩子的个头不小,可能足该上学的年龄了,便问小孩:你今年几岁了?问第一次无应答,问第二次多亏他妈妈替孩子答应了一声:“六岁了”所幸沒遇到尴尬。而这一切都发些在包含这位妈妈在內的众目睽睽之下。
这顿喜宴,我在高度警惕和小心翼翼的状态中,艰难的将酒干杯,沒有造成絲毫浪费。我之所以要说这件事,倒不是因为孩子影响了我的就餐,更不是扫了我的酒性,相反更加让我酒后触景生情,感悟倍增。
一个六岁的孩子应该上小学一年级了吧?即使未上,幼儿园应该上第三年了吧?孩子和妈妈应该至少一人读过几句《三字经》吧?沒读过也听人唸过“笱不教,性乃迁"吧?从这个孩子身上一点影子也沒有看到,看到的只有“娇生惯养"和百宠无一教。
从中我又想到,如果这个孩子还有一个兄弟姐姝在家中同他相处,以上相同的情况是否会引起兄弟姐姝的抗议?如果有抗议,父母是否会进行斡旋?斡旋之中是否会对过错的一方进行干涉?干涉之中是否会让过错的一方受到教育?独树能象密林中的树杆那样正直向上而又比肩高超吗?当然走向社会后也会有同样作用,但那毕竞晚了一大步。即使从入学开始,因为在家里己经性乃迁,宠成了诸多毛病,己经失去了打造优良初心的机会和最隹环境,在新的环境下能一蹴而就改变旧习吗?孩子是有逆反心理的,而逆反是由自己的好恶决定的,若继续放纵,势必出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局面。可以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的后果,用“可怕"来形容也不一定过分吧!
如果每个孩子从小就被打造成一种优良的本性,这种优良本性难移的话,是不是就会江山永固呢?习近平主席的“不忘初心"难道不应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抓起吗?想一想早期的共产党人从小受的怎样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初心吧。
我又想到了我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水平哪堪与现今相比?那时根本就沒幼儿园,我还未上学的时候,家里孩子就有三个了,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请来帮助做农活的人,母亲必定要做一桌象样一点的菜招待大家,为了让客人和干活的人能够吃饱,孩子们是不让上桌子的。因为我是老大,母亲在开饭之前就给我又讲道理又唬哄,我只好被迫接受这样的“礼遇",我不上桌子,弟姝们自然就不上桌子了。每遇这样的情况,我们兄姝总是和母亲座第二发席。
现今和从前相比,物质条件形成了正差,思想和文明形成了反差,难道不应该深思一下,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什么时侯开始出的问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吗?
精神文明,素质教育,我沒有水平也沒有资格在此胡言乱语。只是一吐为快而已。
文明礼貌既是一个人的优良形象,更是一个人的心理充实和强大所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同谈判对手蒋委员长相处期间,出于对蒋委员长个人的尊重,一个多月不抽一口烟,让蒋委员长十分感慨和佩服,以致佩服到有所害怕的程度,这难道不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在吗?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上的情境,一个赤手空拳的巴勒斯坦人直奔以色列士兵驾驶正在前进的坦克,这本是一组力量绝对悬殊的敌对双方,然而,以色列坦克沒有从拦车人身上压过去,坦克停了下来。是巴勒斯坦人胜了吗?他沒有絲亳取胜的条件。是以色列士兵害怕了吗?他完全沒有害怕的理由。然而还是以色列士兵胜了,不是因为胜在他的武器上,而是胜在他的文明精神上,此时此刻,全世界都看到了以色列的文明,是战争状态下的文明。人们的思想,人心都向着以色列,难道这不是精神文明的力量比武器的力量更强大?
人们常说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发达国家,鄙人以为经济上,军事上赶上了还算不上发达,精神上,文化上还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