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年|51.巧舌如簧:一个屌丝的逆袭与悲歌
初访咸阳,梦断伤心之城
公元前337年,苏秦第一次出游,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将目标锁定在秦国,试图用连横之计游说秦王,劝他以武力统一全国。但是秦王以羽翼未丰、时机尚不成熟拒绝了。后来,苏秦又将相关建议写成奏章,连续上疏十次,但都没有成功。秦都咸阳第一次向苏秦展示了生活的严峻与残酷。彼时的苏秦,已经衣衫褴褛、资财耗尽,而理想似乎仍遥不可及。无奈之下,他只好返回家乡洛阳。苏秦的家人并没有给这个失意之人温暖、鼓励,反倒冷眼相加(“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妻不下紝,嫂不下堂”)。不过,苏秦并未气馁,反而知耻而后勇。他取出师傅鬼谷子送他的《阴符》昼夜攻读,详加揣摩。读书时,苏秦还预备了一把锥子——稍有困倦,便往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以便可以继续读书。如此坚持了一年,苏秦学识大进,为以后以合纵之计游说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苏秦发奋苦读的故事,也留下了“悬梁刺股”的典故,激励了后世无数读书人。
奔波六城,攀向人生峰顶 (蓟、邯郸、新郑、大梁、临淄、郢)
公元前334年,苦等一年之后,苏秦终于见到燕文侯。见面之后,苏秦先是概述了一番燕国的国情,接着说道,“燕国物产富饶,又无战争蹂躏,可称天府之国。但是,燕国与秦交好的策略,却是下策,只怕今后难保平安。秦国远在千里之外,很难对燕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或帮助);而赵国却近在百里之内,一旦攻燕,不出十日,数十万大军便可兵临城下。到时候,秦国虽然强大,也不来及营救燕国。所以,大王与赵国交好才是上策,可保燕无兵革之灾”。燕王听到苏秦这番陈述,很以为然,当即决定资助他财物到赵国游说。
燕国国都蓟是苏秦的福地。这一年也成为苏秦最忙碌的一年。此后,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蓟、邯郸、新郑、大梁、临淄、郢(燕、赵、韩、魏、齐、楚的国都)之间,以合纵之计游说各位国君。
苏秦的第一要务是为燕国的国家安全与赵缔结友好邦交。但是到了邯郸之后,他的作为却远未止于此,而是开始着手做一件影响天下、波及后世的大事。这件大事便是鼓动六国合纵御秦。苏秦和赵王的谈话是从燕以外说起的。苏秦首先强调了外交策略的重要性,把外交上升到“安民之本”的高度;接着分析天下形势,指出自魏国衰败之后,必将出现齐、秦两大国对峙的局面,而赵国无论与其中任何一国交好都将面临另一国的威胁。之后特别谈到秦对山东诸国尤其是对三晋的威胁——秦作为新兴大国,对兼并东方的欲望是强烈的。这一点,三晋因为地理缘故首当其冲,并且已经深受其害。苏秦接着点明赵国与韩、魏联盟的意义。在对比各国与秦的实力之后,苏秦指出,如果联合,各国联盟在土地、兵力、钱财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一定可以大破秦国;连衡秦国则势必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最后,苏秦明确地提出合纵山东六国的计划。赵王听完之后,甚为触动,表态赞赏,给予苏秦更多的资助,让他继续他的游说之旅,合纵制秦。
苏秦很快到了韩国和魏国阐述自己的战略,主要是通过激将法刺激两国的国王,认为他们屈服于秦是既危险又羞耻的事情。一段时间以来,韩、魏开始大受秦的侵略之苦,当然不愿意继续忍受下去,此时已有燕、赵发起支持苏秦的计划,两国君主都很快决定加入进来。
接着,苏秦来到齐国。他见到齐王之后,先是夸赞齐国的富强,接着强调说,以齐国之强,应当号令天下,又怎么能对秦的开疆拓土听之任之?这正点中了齐国的心病。齐国因为自己富强的缘故,对别国领土资源确没有秦国那么大的野心。不过,齐国也并非是无所作为,攻破魏国之后,它已经成为山东各国的实际盟主。 只是齐国更关注现有局面的平衡罢了。如今,秦国加入竞争,势必影响既得利益,齐国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个变化。于是齐王也批准了合纵的计划,后来还派兵驻扎在韩、魏两国,一同遏制秦国的势力东拓。
苏秦最后的目的地是楚国。楚国的疆土从汉中一直到江淮,占有天下半壁江山,疆域辽阔,是传统大国。但是,由于变法不够彻底,到了战国年间,楚国的保守贵族始终占有优势,影响到国力发展,使其崛起乏力;另外楚国虽然国土广阔,但是在当时大多属于贫穷、落后的地区,发展水平低下;而且地广人稀,并没有与国土面积相称的生产实力。楚王面对秦的崛起是很担忧的。因为汉中紧邻秦国,秦国如果拓展疆土一定会与楚国发生冲突乃至战争。于是,楚王与苏秦达成共识,要与山东诸国联合遏制秦国。
由于苏秦的倡议,山东六国结成纵约,一起遏制秦国的扩张,影响深远。秦国面对不利局面,在一段时期之内疆土没有得到更大的开拓。此后,面对秦国不断地侵略,山东各国多次效法此次纵约的先例,对抗秦国。
苏秦圆满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不但使燕、赵交好,更使山东诸国结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联盟;而苏秦作为合纵之约的发起人和执行者,身配六国相印,一时荣显已极。苏秦也由于自己的成功策划成为战国最成功的纵横家之一。
再访临淄,智取十城而归
燕文侯死后,燕易王即位。齐威王趁机夺取燕国十座城池。苏秦来到燕国,燕易王因齐国背约夺城之事责备苏秦。于是,苏秦出使齐国,游说齐威王。
苏秦到齐,见到宣王,先拜了两拜表示祝贺,接着就仰起头来念悼辞。齐王很是诧异,不禁责问苏秦。苏秦答道:“人无论多饿都不吃毒药,是因为毒药即使能填满肚子,人却不久就会死去。现在燕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也是强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便宜却和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现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做先锋,而强大的秦国做后盾,从而用天下的精兵攻击您,这与吃毒药充饥有什么分别呢?”齐宣王若有所悟,追问解决之道。苏秦回答说:“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转败取胜。因此,尽管齐桓公有女色的牵连,自己的名声却更加的尊贵;韩献子虽因杀人获罪,但自己的地位却越发稳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并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再说燕秦都会讨好齐国,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听从呢?大王只用话语表示亲近秦国,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这可是霸主的事业,也是所谓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好办法。”
齐宣王听从了苏秦之言,于是将十城归还燕国,并希望结为兄弟之邦。
齐国国都临淄再次见证了苏秦的巧舌如簧、聪慧过人之处。
来访郢都,妙计巧得东国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如此,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齐国大可以挟太子逼迫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齐国就为楚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号政敌;否则,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几经劝说,孟尝君接受了苏秦的建议,决定扣留了楚太子。
此后,苏秦在临淄与郢之间来回游说、互相借重。或威胁或利诱,借以哄抬自身身价:先是用祸患威胁使楚国割地、使太子逃亡,此后又用利益、敌对方的器重来使自己在两国中越来越显贵。纵横家的机敏甚至狡诈,由此亦可见一斑。
潜伏齐都,内应五国伐齐
苏秦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五国伐齐之事,但是他在齐国的活动,确实起到了内应的作用。这也直接导致了苏秦之死。
燕国起倾国之师,带甲兵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命乐毅为大将攻齐;秦赵韩魏四国军队,先后与燕国大军汇合,并公推燕国大将乐毅统帅全军。五国联军以燕军为主力,其他四国军士为羽翼,军威盛大,号称百万。齐国则调集了全国的主力,联营列阵于济西,迎战五国联军。后来,乐毅率联军与齐军会战与济水之西,大破齐军,齐军主将阵亡,全军溃散,齐军副将率残部退守国都临淄。济西大战,齐军主力损失殆尽,齐国遭受了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五国按原先达成的瓜分协议,分多路攻略齐地:赵军北上攻取齐国河间之地;秦军南下占商业名城定陶;魏国进军齐国东南,取彭城,尽略宋国故地。乐毅率燕军主力向东攻破临淄,直捣胶东,半年时间,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燕军另一路偏师攻略齐南之地,破齐内长城,直插吕城。南方的楚国原本未参加合纵攻齐,但此时见齐国必亡之势以成,遂诈称援齐,遣军至莒城劫杀齐缗王,收复淮北之地。至此,除了齐将田单坚持抗战,死守即墨孤城外,齐国举国之地均被燕赵秦魏楚五国瓜分殆尽。
车裂而殁,苏秦命陨临淄
苏秦先仕于燕,后仕于齐,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之间关系,以减轻齐国对燕国的压力。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此时,燕昭王又派乐毅出兵攻打齐国,齐国因措手不及而大败。然而,苏秦燕国间谍的身份也因此败露。齐国以车裂之刑处死苏秦。
关于苏秦之死,还有一种更富传奇的说法。
相传,苏秦与燕易王的母亲,也就是是燕文侯的夫人私通,后被燕易王发觉。苏秦担心被杀,便对燕王说:“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有更大帮助;假如我在齐国,则一定更有利于燕国。”燕王于是任由苏秦离去。苏秦假意燕国而逃到齐国。齐宣王素来仰慕苏秦的大名,于是,立即任命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位,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身受致命重伤,却没有立即毙命。齐王派人捉拿凶手,一时没能抓到。苏秦在死前建议齐王将其五马分尸示众,并扬言苏秦有谋乱之罪。如此一来,凶手便可以抓到了。齐王按苏秦之计行事。刺杀苏秦的凶手,为了邀功,果然主动露面。齐王于是抓捕刺客,为苏秦报仇。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一些事实才泄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