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拆书的几点思考

2018-09-14  本文已影响10人  大博的读书生活

从便签训练营结束后,一直为第一次现场拆书过级做准备。

从寻找合适片段,拆解知识,到形成拆书稿,历经一个月,这期间还更换了两次拆解片段。

在这三稿的准备中,冰雪给予了写文逻辑上的指点,也让我在从个人拆书学习到学习促进者身份的转换有了一些思考。

1.建立“同理心”的思维模式

个人读书是非常自我的,它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定制专属的行动模式。我的方法对别人不一定适用。

当身份转变为向他人传递知识的带领者时,就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考虑自己的讲解是否会被对方所接受。

思源说,拆书家要学会降维,即降低思考的维度。

拆书家面对拆解片段时,可能已经将整本书读完,对书中的内容非常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很深入。

而学习者很可能是对这个知识是完全陌生的,这在理解内在逻辑时必然无法达到拆书家的程度。

所以拆书家在讲解知识点时,就要对学习者的理解力有所掌控。

费曼技巧,可以说是在同理心方面做到极致了。

同理心会提醒我注意受众的理解力、认知程度及个人背景等因素对拆解内容理解程度的影响。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不也是人生在世时时遵循的原则吗。

2.选择对他人有用的知识

来参加学习活动的人都需要什么帮助?他们来为了学到什么?提供哪些解决方案是真的可以受用于生活?

想到写手们生产的软文之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也是抓住了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又比如我找到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而来学习的伙伴却都是没有小孩人群,那么这个片段的选择就是不合适的。

选择那些具有普适性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

比如,如何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

面对电商大促,你选择剁手还是保卫钱包?

怎么说服别人来支持你的行动?

3.制定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拆书法时才真正接触到smart原则。从前是只听过没用过。

现在用起来,才发现简直是不要太好用啊。

S:specific  明确的

M:measurable  可衡量的

A:attainable  可实现的

R:resalt-based  结果导向的

T:time-based  明确的截止期限

(以上smart原则解释选自于《这样读书就够了》P113页)

那么对应到制定学习目标,就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S:specific 明确的】带领大家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

【M:measurable 可衡量的】解决问题到什么程度

【A:attainable 可实现的】现实中可操作性怎样?能否易于实现?

【R:resalt-based  结果导向的】完成后是否可以解决问题?还能带来哪些好处?

【T:time-based 明确的截止期限】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执行过程需要多久?等

将目标放在这个标准下衡量,还可预见学习者的可接受和可操作程度。

若是连自己操作起来都困难,那么这就不适合分享给大家,还需要继续打磨。

4.不要太复杂

选择分享的片段不要太复杂。

操作的步骤不要太复杂。

涉及的相关内容不要太复杂。

我去年参加的一次活动中,有个小伙伴分享了一下“第一性原理”。

由于分享者没有完全理解“第一性原理”,讲解过程混乱又复杂,作为听者的我更是一头雾水。

分享结束后,很多小伙伴表示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第一性”。

这可谓是非常典型的失败分享案例了。

就好像学习做饭的第一道菜通常都是西红柿炒鸡蛋一样,既简单易操作、成功率极高,又可以增加学习者的信心和兴趣。

要是厨房小白易上手就是水煮鱼、红烧排骨这类又切肉、又过油,弄的满手油腻、油溅满身的大菜,那我肯定第一个就不想学了。

我是小结

归根结底,当身份不再是为自己服务的拆书家时,就要有一颗同理心,处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做能让他们最大程度吸收知识、最易上手操作的设计。

当你从一个产品的使用者转变成产品的设计者时,想必也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吧。


补充:

这里补充下拆书法使用方式的分类。

拆书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适用于个人读书的便签读书法,利用三张便签将知识拆为己用;

另一种是组织学习的拆书法,由以为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出的现场学习,达到如同参加了一场主题培训的效果。

我写的拆书稿就是用来组织大家共同学习的拆书线下活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