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学反差
《画》的原作者不可考,有猜测是王维的,因其风格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类作品当以王维为最,自然有人会以此为据强行穿凿附会,但考据党翻遍王维诗集没有找到此诗的出处,最后只能归类于无名氏作品。
还是小学的时候接触到这首诗,看到作者栏写的是佚名,一直纳闷这世上怎么还有人姓“佚”,这个姓氏相当稀罕,小学是胆怯的,也不敢问老师这个姓氏的人还有没有其他人,怎么周围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姓这个姓。后来才知道那么多不知道原作者的作品都归类为“佚名”,佚名的作品还是相当之多。
诗只有四句,是五言绝句,但在韵脚上又不是很完整。
首句远看山有色,山之有色在树,树多且密则山色苍翠。在中国的水墨山水画里面这一点也是能展现的,虽然水墨山水只有黑白二色,但画作重在写意,意在画外,当远望青山,青山含黛,黛是指青黑色,青之浓郁近乎全黑。所以远看山有色,这个色不一定是眼见之色,也可能是心中所见之色。想到有视频拍摄下黄山景观,其壮阔、雄伟,远望只有黑白二色,绝类中国水墨山水画,也有人以此去求留存的水墨山水画中的风景,发现多有出处,千里江山图都是真实存在,古人诚不欺我。
第二句近听水无声,主打一个对比,从远看到近听,远和近,看和听,位置变化,感官变化,结果也在变,前者有,后者无,在有和无之间我们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反差:疏朗写意的青山仿佛有了灵动的色彩,工笔描摹的流水却只见奔流,不闻声响。这是反常的。
第三句春去花还在,也是反常。春天已经过去,花朵依旧盛开不谢,难道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时诗人离画作应该更近,从近听到欣赏,听流水之声可在十步之外,如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当可更远一些,古人观水有望庐山瀑布,有钱塘江观潮,其声色当可百步开外;也有汩汩石上语,浏浏风中琴,或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类声色非近不可,且需静心。诗作中水应是后者,需近看,花应比水更近,要凑近欣赏。
第四句人来鸟不惊,还是反常。人与鸟之相处,多以远观,有养鸟的故事,据史料,中国在唐代就有了养鸟的记载,滇东南养鸟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黄雀、画眉、鹦鹉、百灵,甚至大型的鹰、雕都有人豢养。可人与鸟的关系并不见得有多亲近,人来鸟惊才是常态,所以冯骥才才会在《珍珠鸟》中描绘了信任的难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一句正常,三句反常,这是诗作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再看题目,哦,原来一副水墨画,这就能说通那些反常的事物了。可细一想,文本颠倒了,应该是第一句反常,剩余三句才是正常的才对。画作世界中的正常与反常和现实世界中的正常与反常完全颠倒了,这才是这首诗的精妙所在。
诗作精妙原来在这里,我们总是以常理去看世界,却没有发现在现实世界之外甚至之中还有这么多不合常理之处。
学写作,当学会观察这些反常之处,写出反差来。
成功源于实践,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诗歌语言第二课。
2023.7.16
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