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不”的帽子,让斯多葛主义成为匆忙人生的一剂良药

2022-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雨读书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每天生活在忙忙碌碌中,似乎永远都停不下前进的脚步。

繁忙让我们的心总是维系在劳碌的事务中,既没有时间懊恼,也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和快乐;眼前的一切,仿佛都离不开一个“忙”字;日子就在这种既充实又憔悴的状态中悄悄流逝。

比如,我们整天忙着生活,忙着学习新东西,忙着处理更多的工作,忙着挣更多的钱,忙着寻找更多的人脉关系等等。

对此,《清醒》一书从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真相——现代人的忙碌,背后有着深层的逻辑,很可能建立在一些重要的概念混淆之上。

例如,将“理想主义”与“业绩至上主义”当作同一回事。

具体来说,一个人只有用“多快好省”的方式拼命地工作、搞业绩,否则就会被视为“躺平”“佛系”“庸庸碌碌”……反之,所有的“慢”,都被视作“理想主义”的对立面。

在这个混淆的概念里,我们受困于现代社会强大的金钱逻辑。

因为,金钱社会的最大理想就是“快”,一切事物都有时间限制;如企业融资还款有周期,产品上市要趁销售节点,演员表演要受档期限制,职业有合同期限等等。

所以,强大的金钱逻辑告诉我们,如果你不调整呼吸、跟上节奏,你就会被踢出局;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离具有“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时代越来越远,甚至连偶尔的停顿都成了奢侈的渴求。

面对如此形势,我们该怎么办?

丹麦心理学家斯文·布林克曼著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让自己清醒。

本书主要从“停止省视内心、注重生命中消极的方面、学会说‘不’、抑制自己的情绪、解雇你的培训师、读一本小说、回顾过去”七个层面进行阐释,为那些被“加速主义心灵鸡汤”麻痹的人们,开出了一剂良方——“流行于希腊晚期与罗马时期的斯多葛主义”。

这种哲学思想既能让我们坚持心中理想,又能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构建自己的心灵‘微宇宙’来对抗外部世界的各种压力。

可以说,斯多葛主义既没有理想主义的那般乐观,认为世界一定会变好;也没有存在主义那般悲观,认为世界注定是来压迫我们;而是认为眼下这个世界:一方面没有想像的那么好,另一方面也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这个概念听起来像是薛定谔的“猫”一样:“不死不活”。

事实上,具有足够斯多葛主义智慧的人,是有能力建立一个大致靠谱的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模型,并能依据此模型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关于如何摆脱现实的“焦虑”,作者布林克曼给出了三点建议:

其一,通过高层次的阅读建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以此为自己的心灵“微宇宙”的逻辑构架。

比如,读一读《傲慢与偏见》,让你明白不能凭第一印象取人;再读一读《悲惨世界》,让你知道好人并非单一定义;还读一读《水浒传》,让你了解将门之后也能屈身卖刀换裹腹之餐……

其二,通过学习斯多葛主义,你会意识到人生的脆弱性,并意识到自己的任何一个宏图大志都可能会被一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因素所打败。

因为,斯多葛主义不像加速主义文化那样,让你有着气球一般的自信心,让你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可以的!我的潜能无穷大!”。

反之,斯多葛主义是让你意识到个体与肉体可能如芦苇一样脆弱,失败如影随形,从而让我们人生之路在理性的指导下走得更加长远。

其三,斯多葛主义教导我们要重新看待友谊。即指我们要分辨两种朋友,一种是愿意与你分享人生压力,一起面对人生脆弱的朋友;另一种是不停给你人生激励,不断对你说“你可以的”朋友。

比如,你可能因为正在上着某种励志培训的课程,认识了某位培训导师,这位导师其实就是第二种朋友;而布林克曼给出的直接建议就是“解雇你的心灵培训师”(特指那些人生激励师),视其为普通朋友;如此,你的心灵才能减负前行。

不难发现,布林克曼在《清醒》中所指的“加速文化及其流传甚广的智慧的荒谬之处”,正是提醒我们——打鸡血似的积极,以及将自我置身于一切事物的中心点,不仅是一种荒谬;且会将我们的人际关系沦丧为追求利益的手段,扭曲人与人交往的目的。

所以,本书提醒我们,理性看待人生中的种种。

从伦理观念或人生哲学角度来说,既没有百分之百好的事物,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

总而言之,我们不要陷于太死板的生活,也不要陷于太灵活的生活;尽量秉持实用主义精髓,把思想视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如果问题变化了,而工具也将随之改变。

那么,我们就能在这个失控的消费主义时代里保持理性,戴上“不”的帽子,让斯多葛主义成为匆忙人生的一剂良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